一、历史上有哪些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年间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宋朝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得以善终的,不得善终的有文种、白起、韩信、徐达等
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知进退,所以能得善终,而韩信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萧何是最早投靠刘邦的一批人,当时萧何是沛县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一路走来辅佐刘邦登基称帝,他居功甚伟。
但是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萧何产生了怀疑,他担心百姓心中只有萧何而无他刘邦,但是萧何知道刘邦的心思之后就故意抹黑自己,降低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而成功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而他也得以善终。
张良同样是这样,刘邦登基称帝时就对张良说让他自择三万户,但是张良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就不长了,于是主动辞掉了三万户,选择了当初和刘邦相遇的沛县,以示自己永不忘当初的情谊,刘邦看大张良如此知趣也就放了他一马。
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不杀开国大臣的佼佼者,二人心胸宽广,不怕这个开国功臣们功高震主影响自己的统治,他们在登基后反而对这些将领重用,做到了同甘苦共富贵,他们的格局胸怀比之刘邦高了不止一筹,能再两位圣君手底下做事也是人生之幸
二、历史上有哪些功高盖主的名将最后还得到了善终?
在封建社会时期,武将相对于文臣来说,命运要悲惨的多,为何呢?如果打了败仗,即便没有战死沙场也会被皇帝重罚,打了胜仗固然能升官发财,但如果胜仗打多了,成了功高震主的局面,那就不好说了,一点点小过错都能成为被杀的理由,甚至说没有理由也会找理由来杀,比如汉初时期的韩信;韩信真实被杀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能力太强,功劳太高,对刘邦形成了威胁。
历史上对于名将的评价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由此可见当名将是有多难,不仅要打仗的时候尽心尽力,还要防备着朝中那帮文臣和皇帝。但是在历史上,却依然有无论是能力还是政治智商双高的名将,在功高震主的同时,让朝中无法,或不敢对他们怎么样,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四大名将,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4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大将,而且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功臣;徐达是朱元璋的儿时好友,在朱元璋起事后便开始跟随朱元璋,徐达是一名天生的将才,在踏上战场的那一刻起,徐达的军事天赋就被全面开启,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陈友谅,攻取淮东灭张士诚,接着又与常遇春率军北伐,最终攻占大都,灭亡元朝,而后又接连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
徐达立下如此大功,地位自然不可能低了,徐达最终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按照常人对朱元璋的了解,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徐达,这也是为何后世猜测徐达之死是因为朱元璋赐烧鹅之故。其实不然,朱元璋是非常信任徐达的,因为徐达不管战功有多高,但对朱元璋始终恭敬谨慎;而且徐达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败给过王保保一次,自毁名节;最终,徐达是因为旧伤复发而亡,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TOP、3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中期的名将,在唐玄宗中后期时,由于唐玄宗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极大,甚至差点灭了唐王朝;而就在这时,原本默默无闻的郭子仪横空出世,带领朔方军东讨安禄山。其实当时奉命讨伐安禄山的并不止郭子仪,但是郭子仪却从中脱颖而出,连战连捷,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乃是唐朝平叛的第一功臣。
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说郭子仪功高震主那是毫不为过,那郭子仪是怎么善终的呢?很多人觉得是唐代宗和唐德宗不敢杀郭子仪,其实不然,完全是因为郭子仪的为人,他从不得罪朝中之人,尤其是宦官,而且他家中的大门从不关,以表示自己没有秘密,除此之外,郭子仪还做过很多其他的举动,正因为如此,郭子仪才得以善终。
TOP、2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是汉武帝击败匈奴的真正第一名将,真正论功劳,卫青还要在霍去病之上。在卫青出现之前,汉王朝虽然有李广和程不识,但面对匈奴的进攻,却只有防守之力而无进攻之力;在公元前130年,匈奴又来进攻汉王朝,这次汉武帝派出卫青、李广等四位将军前去抵挡,结果只有卫青一人取得胜利,此战为卫青之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此战之后,卫青开始长期活跃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多次率军击败匈奴,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漠北之战中,卫青在实力不如匈奴主力的情况,击溃了匈奴军队,为霍去病袭取狼居胥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卫青的功劳说是功高震主那是丝毫不为过,但卫青最终为何善终呢?除了卫青的姐姐是皇后、侄子是太子外,还与卫青从不养士,无人构陷有关,汉武帝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卫青下手。
TOP、1王翦
王翦是秦朝的开国名将,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那王翦最终为何善终呢?其实别以为秦始皇真的很仁厚,因为王翦亲自说过秦始皇多疑,但王翦却有办法应付;在攻打楚国之前,王翦就说要六十万军队才能攻下楚国,秦始皇犹豫了,后来让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去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后来李信等人战败,秦始皇只得请王翦来灭楚,并毫不犹豫的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秦国的所有机动部队了,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分,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此战之后,王翦又率军攻南越,此后事迹不详,猜测应该是急流勇退了,因为王翦后人活的好好的,可见王翦没有遭到毒手。
徐达、郭子仪、卫青和王翦,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绝对都称得上是功高震主的名将,但他们都善终了,为何?因为他们深谙为臣之道,功劳越高越低调,不论何时都对皇帝展现忠诚;但光让皇帝相信是不行的,因为皇帝的疑心病都很重,如果有小人诬陷的话,不管有没有真凭实据,皇帝都会猜忌,有猜忌就有危险,所以他们很善于处理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就像郭子仪,在军中威望极高,但仍然想办法与宦官鱼朝恩化解恩怨,要知道君子易躲,小人难防,可见他们几个的政治智慧之高。
三、盘点功高震主得善终的4大名将,每一位都有独家手段,但原理一致吗?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就题目中提到的功高盖主得善终的4大名将来说,笔者觉得符合这四个名将是王翦,徐达,韩擒虎和郭子仪。
这四大名将,每一个都是十分骁勇善战的武将,但是同时又是十分有智慧的人,所以在他们的战功卓越,功高盖主的时候,又能得善终全身而退 。
王翦,秦朝名将, 王家一门都是名将,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王翦最值得说道的就是要秦始皇60万兵马才能灭楚,而秦始皇觉得并不需要这么多,王翦很聪明的选择了听从秦始皇,结果李信等人大败,秦始皇还是找回了王翦并给予他60万兵马,随后王翦又上书要求赏赐,其实这就是自侮了,就是想秦始皇对他放心,也是王翦做人的智慧。
徐达就更是典型的例子,朱元璋一统江山以后,几乎很多的功臣都没有能善终,唯独徐达严于律己,低调处事,虽说后世中很多人说徐达是被朱元璋的一只鹅送走的,但是相比较其他几位,肯定算是善终了。
韩擒虎,此人和贺若弼、高颎、史万岁等一起并称“隋朝四大开国名将”。但韩擒虎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得善终的。韩擒虎,有胆略,好读书,文武双全。他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忠心,对于皇帝说的话从来不质疑,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从来不反着来,这样的武将哪个会不放心,即使就是功高盖主也没什么关系啊。
韩擒虎还有一个奇特的民间传说,那就是韩擒虎在去世以后,民间传说他居然成为了阎罗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那种阎罗王。
最后一个就是郭子仪,唐朝的名将,平定了安史之乱中唐名将,郭子仪说第一,无人敢说第二,号称“再造大唐”。中国历史上既是名将,又是政治家的,郭子仪绝对排前三。此人特别懂政治。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洛阳。公元763年,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公元765年,郭子仪大破吐蕃,单骑劝退回纥,稳定关中形势。郭子仪死后,谥号“忠武”,史书称赞他“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因为郭子仪太会做人。
综上,不管是笔者说没有的名将得以善终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会做人,有智慧,最后就是跟对人!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