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接下来就由我带来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饭,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沾上盐和辣椒粉吃。酒叫“杆杆酒”:用细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中吸着喝。
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谓此为“送祟”。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带的斗牛、摔跤比赛尤为闻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牵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届时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赛开始,于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赛场四周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万众欢腾中,参赛者将一头头滚瓜溜圆、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会场,接受裁判员的检验过目。裁判员一声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选择的对手,将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角,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挖,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优胜者可获得场边标杆上挂着的球形彩红。斗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后半身和尾巴。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选择配偶的良好机会。节日期间,他们共举火把为嬉,并欢聚于山间田野,举行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弹唱,尽情歌舞,彻夜不息,从中寻求自己心爱的对象。斗牛比赛中的优胜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为姑娘们所追求和爱慕的人。
火把节作文
火把节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通常在农历六月,节期三天。当天人们会拿着火把一直跳舞。
火把节第一天是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用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祭司手里接过火把,沿着田埂走。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小伙子们要进行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比赛。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歌来跳起舞。第三天是送火。这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可真有意思,有机会我也要去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作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总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香味弥漫着中华大地。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无论男女都拿着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最热闹非第三天天黑时了。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看那一束束火把,像一条游龙,到处乱撞;像一股红流,到处流窜;那微弱的光芒像一只只萤火虫般美丽。把节这一天真是热闹非凡啊!
火把节作文
我喜欢傣族的泼水节,我还喜欢汉族的春节,但我更喜欢纳西族的火把节。
这个日子的起因源于:很久很久以前,天神子劳阿普在云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有丝竹歌舞之声。
人间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恼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将到人间,要把大地烧成火海。这位天将变做一个老人到了人间,遇到一个背着大男孩、牵着小男孩的纳西男人。他不解地询问,才知道大男孩是别家的孤儿,小男孩才是这个男人的孩子。于是深受感动,心起怜意,不忍将大地毁灭。他就叫人们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
这天,子劳阿普到云河边查看,果然见满山遍野都是火光,以为大地真的被烧毁了,方才罢休。纳西人因此躲过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灾。从此,就有了每年农历6月25日至6月27日纳西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有三天,跟我们过春节一样热闹。其中第一天就是为过火把节做准备。为了更快更好的点燃木头,,所以纳西族人要把木头捆起来。他们捆木头很讲究,必须用铁丝、布以及一些彩色的手绢把木头捆起来,为火把节增加一丝生机。准备好了火把,还要在这天杀猪宰羊,为火把节准备一些好吃的。吃的准备齐全后,还要穿上新衣服,使火把节显示出万象更新。
第二天白天,人们都会到街坊邻居家问候,互相观赏对方的火把,互相访亲问友,祝贺节日,到熟人的'家里吃为火把节准备的饭菜,吃到了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晚上,家家户户都高举着点燃了的火把,涌向农田中,照亮庄稼,盼望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
最热闹的就数最后一天了。家家户户都把房前屋后的火把放在个自己家门口,堆成以摞,再把那些火把点燃,成了火团,有的有两三米那么高,有的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如果从高处往下看,家家户户的门前,广场上,巷子里,火团连起来就像一条闪光的腰带。
所有的纳西族人,都围着火把,牵着手,在悠扬的笛声下,人们跳起了火把节的舞蹈,形成了纳西族最美的风景线。跳完舞蹈后,人们开始表演节目。节目没有舞台,不分场地,就在人群中表演了起来。
你看,你看,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越过齐腰搞的火团,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姑娘们身着靓丽的衣服,跳起了“阿哩哩”;杂技演员拿着火把,开始在天空中旋转。整个纳西族都沉浸在热闹中……人们在这优美的舞蹈中,结束了快乐的火把节。
我爱我们汉族的春节,但我更爱纳西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作文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云霄,便下令关闭天门。可是没过多久,玉皇大帝看烦了天上的景物,便命人打开天门,想看一下人间的景象。他看到人间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想到人间比天宫还热闹,他非常气愤,随即命一天将去把人间烧毁。
天将领了圣旨,来到人间。他看到人们相亲相爱,靠自己的劳作生活得无忧无虑……人间如此美好,他不忍心去伤害这些淳朴的人们,就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说已经遵旨把人间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后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心情烦闷了,想看看人间的惨象,不看不知道,一看火冒三丈,只见人间更加的繁荣昌盛了。他知道是天将骗了他,立即吩咐把天将处死。
人间知道这件事后,想了个办法。他们在门前点起大火把,手里舞起小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火烧得愈来愈旺。玉皇大帝看到人间起了大火,满意地笑了。就这样,人间用假火瞒过了玉皇大帝。
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人们一连三天都点起火把,火把烧得愈旺愈久,就表示愈吉利,这就有了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作文
从前大具有一个豌豆村,那里住有一群聪明、勇敢的纳西人。玉帝在豌豆村里种了许多百合花。
有一次,村民说,我们可以种一些庄稼来自给自足。村民们就这样把玉帝的百合花连根拔起,种上了庄稼。玉帝知道了怒火直升说:“你们这些小子,竟敢把我种的百合花连根拔起,我要重重的惩罚你们。”玉帝叫了虫王商讨,决定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上,叫蝗虫去吃光那些庄稼。此消息刚好被一只鹦鹉听见了,就飞到了人间告诉一个纳西小女孩。小女孩听见了,说:“村民们,蝗虫要来吃我们的庄稼了。”村民们说:“如果庄稼没了,我们怎么生活呀?”这可怎么办呀!小女孩眼睛一转,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一些人去砍柴,一些人去做火把,晚上时,我们用火把去烧那些虫子,因为虫子肯定怕火。”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吃了晚饭。突然,小女孩听见“嗡、嗡、嗡”的声音,小女孩突然明白一切,大叫“蝗虫来了!”村民们丢下筷子,有些人急得吃进去的饭都吐出来了。“大家快把火把点燃!”村民们一个个点燃火把,跑出家们,奔到田野,高高举起火把用力挥舞着。一只只虫子被火烧得“滋、滋、滋”直响,像放鞭炮一样,还有的虫子看见伙伴被烧成灰烬,吓得面如土色,立刻跑了。
最终村民胜利了,从此以后人们把那天称为“火把节”。
火把节作文
岁梢寒夜,寒风呼啸。一道雷霆以千钧之势将横柯点燃,至此世上第一支火把诞生了,大自然的伟力也开始为人类所用……
追根溯源,我回到云南,恰逢火把节。
街边时有或年轻或年长的女子,身着蓝色小袄,花花绿绿的披肩上一朵朵绣花生机勃勃。她们面带笑容筹备着节日服饰,眯着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手中的衣服,一针一线都是红色的,似乎将火焰绣进了衣服中。她们脚边都堆积着一堆堆成小山的黑木炭,似乎都在积蓄能量,等着夜晚的奇伟磅礴的释放!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天神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一位面色慈祥、眼中含笑的彝族奶奶一边绣着衣服,一边给我讲述着这火把节的来历。
到了晚上,漆黑的夜幕下一道道火光似乎要将山野点亮。在那山涧,溪畔,一对对有情人在黄色油纸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而在那最广大的土地上,一道道人影举着火把,组成一条火龙。它正喷舞着火舌,身姿不停扭动。“咚咚咔!咚咚咔!”随着富有节奏的音乐,人们开始舞动着自己的身躯。他们身躯中包含着活跃的能量,正散发出无尽的光和热,流出的汗早就被那热量蒸发。红色的火光将每个人本就红润的脸庞映照的更加富有朝气,他们蓬勃生动的面庞本身就是一团团火焰,正在尽情地燃放。
热情的族人将我也拉入其中,感受着周围火热的氛围,我也跟着跳了起来。耳旁的鼓点愈发的急促,随着一声巨响:“砰!”节日到达了高潮!所有人都将手中的火把扔到中间,地上亮起了一颗颗星星,像是不慎跌落人间的星光回归天际一般,与漫天繁星相融。一道道扭动的光亮中富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受约束尽情地扭动着身姿,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每个人都尽情的歌唱舞蹈着,那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着蓬勃的力量!
炽热而磅礴,磅礴而广阔,广阔而又饱蕴着生命的光热,生命的热情!这便是从那亘古时代,从那高原土地一直传承下去的火光!
自那以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像那样的火把节了,不知能否将我的思绪通过漫天繁星送往那辽远的高原土地,让我再次见到那生生不息的火光。
火把节作文
外婆家的村头有棵大树,粗大、蜿蜒的树干直插云霄,枝头挂满了黑绿色的叶子,像一个天然的大帐篷。儿时的我估摸不出大树的年岁,对大树的枝枝丫丫也没有多少挂念,却对大树下那少有的热闹念念不忘。
外婆家在南涧县乐秋乡鹿耳村,是个藏在深山的小村庄。小村里没有广场,大树便成了村里的广场。农村里活多,大树平日里都是冷冷清清的,只有逢年过节时,大树才会一改往日里的萧瑟。节日里,人们一窝蜂地聚集到村头的树前,抛开地里的谷子、圈里的牲口,享受节日的欢愉。在我印象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了。
小村子里的火把节,总归是有点简陋的。但村里年事高的长辈也讲究,见不得马虎。可以冷清些,习俗是一定不能忘的,扎造火把、接点火种、耍火活动……该走的程序都必须要走。火把节这一天,村里早早地就热闹了起来。我那时年幼,老早地就被打发出门跟村里的小孩去村头爬树了,没多少玩闹外的回忆,只记得那天村里的人虽然忙忙碌碌,脸上却都带着笑容。
听外婆说,松树是在火把节前夕就早早砍好的,挑选成色、劈开晒干,节日到了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松明子也是早前在山上捡的,顺路还可以再拾些半腐不腐的松柴,晒干后研磨成粉末就制成了松香粉,拿小袋子提在手上,撒火把用。正午的时候,村里的小伙们就把松柏扎成了大火把立在村头的大树旁,还在顶头挂上了两盏红灯笼。待到各家各户吃完晚饭,人们便带着自家种的水果,提上一袋瓜子,拿上烟花,一股脑的往大树的方向涌去。
农村的火把节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所以在点燃火把之前,老人们都要先拿着自家火炉里点着小火把,顺着村边的田地绕一圈儿。夜幕降临,在一阵鞭炮声中人们拿出备好的明子点燃了火把,火光照亮寂静的山村,节日的氛围一下子就浓了起来。
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拉着手哼着歌跳起了舞,我跟着村里的小孩围着火把在人群里窜来窜去,抓一把松香,扔进火把里,看着一阵霹雳吧啦的亮光,心里乐开了花……我想这时要是从远处来看的话,黑压压的山头上独独亮着的这一簇火光,火光摇曳,宛如火龙映天,应该会十分动人吧。
欢腾过后,青年男女上前点燃烟花,人们就地在大树旁坐下,吃着瓜果看着一朵朵绚烂的礼花在天空中闪烁、爆炸。外婆就抱着我,将我端午节系在手上的五色绳剪下来扔进火里。火光闪烁,一下子就吞没了彩绳,外婆轻轻拍着我的头说,火把会带走病痛、消灾解难,让我平平安安的长大。
后来我长大了,去外婆家的次数渐渐少了,也很少能在外婆家过火把节了。县城里的火把节相比小村子热闹许多,有各色各样的商品,有漫天闪烁的孔明灯,有更加绚烂夺目的烟花,街道上也会竖起一排又一排的火把,每一个都比外婆村里的大。
街道上到处弥漫着烟火的气味,人们欢笑着点燃硕大的火把,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那番盛景,是小村不曾有的……但我更常想起的还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火把节,好像没什么值得怀念的地方,却又久久忘不掉。
那年的火把节,那棵大树下难忘的热闹,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或许节日适合储藏回忆,而回忆,最能重现节日的美好。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回外婆家过一次火把节!
二、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是:
一、火把节的来历
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
后来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二、火把节的风俗
1、节前:每家每户都准备食品。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2、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
3、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4、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
三、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火把节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不一样的民族就连火把节的日子都不同的, 之所以会有这个火把节,是因为火把节有一个好听的由来,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1
火把节的来历虽然有多种多样叫法,但其源头当与火的当然钦佩有最立即的关联,它的目地是期待用火除虫除害,维护农作物生长发育。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之为“都则”即“祭火”的含意;在典礼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上都有战神阿依迭古的神绩描述。火把节的原生态形状,简单点来说便是历史悠久的火钦佩。火是彝族追求完美光辉的代表。
传说故事一
火把节来历传说故事不一,一说诸神与地神抗争,大家用蜡烛助地神杀虫击败诸神。一说源于《南诏野史》及师范学校《滇系》。这两书载:南诏头领皮罗阁妄图吞并另五诏,可能五诏头领聚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公益慈善谏夫勿往,夫不进而被杀,公益慈善以聪明的.聪慧和对老公固执的恋情,寻找老公的遗体并圆满下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群众与魔鬼抗争获胜的传统节日;武定彝族觉得过火把节是要冒出的稻穗像蜡烛一样粗大。后代为此祭火驱家里东海林鬼邪,以被保险人畜安全。
传说故事二
在我国较大的彝族聚集区大小凉山,有关火把节来历的传说故事许多。在其中危害较大,广为流传最广,最具象征性的是彝族英雄人物斗败诸神魔鬼,团结一致群众与邪恶和灾难斗争的小故事。
流传在远古传说的情况下,天上有六个太阳光和七个月儿,大白天有炎日的曝晒,夜里有强光照映照,农田荒凉,妖魔鬼怪猖狂,世间万物遭遇着大灾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射杀了炙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儿,收服了剩余的最终一个太阳和最终一个月亮,治服了席卷的水灾,解决了迫害世间的各种各样妖魔鬼怪。
妮璋阿芝跋山涉水,找到天上的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毕摩(祭师),毕摩翻阅了“天书”,告知妮璋阿芝:解决昆虫,要用蜡烛。妮璋阿芝和黑体字拉巴领着群众进山扎蒿杆蜡烛,扎了三天三夜的蜡烛,烧了三天三夜的蜡烛,总算杀死了全部的天虫,挽救了农作物。见到这场景,体古孜应用法术将疲劳过度的黑体字拉巴变成了一座大山。妮璋阿芝看见这一切,悲痛欲绝,痛苦不堪,在大毕摩的祷告声中舍生化为漫山遍野漂亮的索玛花绽放在黑体字拉巴变为的那座大山上。这一天,恰好是阴历的六月二十四。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2
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的传说说的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然后老天却别人类之间的感性所感动,于是将天神的恶作告诉了人们,并教导他们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在家门口点燃火把就可以避免灾难,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
2、火把节的来历记载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专门的史料记载过火把节的。那时候火把节叫做是星回节这样美丽诗意的节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的《玉溪编事·震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后来的《禄劝县志》中记载的“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指出了火把节。
扩展资料:
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会庆祝三天,主要分为迎火、玩火、送火这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代表的活动不一样。
1、迎火:迎火也被人们称作是祭火,这一天人们都会宰牛杀羊,准备丰富的食物酒肉来祭祖。人们在既定的地垫搭建祭台,用传统的击石取火点燃火把,朗诵经文祭火。人人送祭祀里结果火把,沿着道路游走在田边地角等地方。
2、玩火:玩火又叫做是传火,这一天大家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比如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和斗鸡等等,女孩子还会跳起“朵洛荷”和达体舞,场面非常的热闹和火热。
3、送火:送火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人们会拿着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会将自己的火把放在一起,让其形成一个巨大的篝火,然后人们就在这个篝火的周围尽情的唱歌和跳舞。
四、火把节来历 火把节有什么风俗
导读:火把节怎么来的,大家都不知道,很大一部分人还不知道火把节是什么节日呢?也是,火把节这个少数民族节日只在部分地区流传,想要被全国人民了解和参与,还需要一些时日。想知道火把节来历,火把节有什么风俗,就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火把节来历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
民间广泛流传的起源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
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火把节起源问题的一个分论则是:“火把节起源的唯一性”问题。在火把节被简单归为彝族节以后,一个愚蠢的推论就是:白族火把节源自彝族火把节。这个推论存在的硬伤是彝族内部火把节高度不一致。时间上不一致,地域分布上也不一致。
乌蒙地区的的彝族甚至根本没有火把节的风俗。所以此推论无法解释白族火把节在民族内时间内容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特征。有鉴于白族建立的南诏大理国延续500多年对云南的影响,“彝族火把节源自白族”的推论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退一步说,考虑到彝族火把节在称谓,相关传说,时间,庆祝形式的巨大差异,除了大理州的彝族火把节是源自白族以外,其他地方的彝族火把节很有可能是独立起源的。火文化在氐羌系北来民族中的仪式化表达的普遍性完全可以产生不止一次的独立起源。
火把节的传说
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传说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
白族的火把节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的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共三天,传说斯惹阿比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有什么风俗
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