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巴嫩有多少人口和军队?
黎巴嫩在2016年时,人口为600.7万国土面积是10452平方公里。军队大约6万人,分陆军,空军,海军。
二、黎巴嫩这个国家的资料
黎 巴 嫩 概 况
国名: 黎巴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独立日:11月22日(1943年)
国庆日: 11月22日(194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中间为白色长方形,占旗面的一半;上下为两个红色长方形。旗地中间是一棵绿色黎巴嫩雪松,它在《圣经》上被称为植物之王。白色象征和平,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精神;雪松被誉为黎巴嫩的国树,代表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人民的力量,还象征纯洁和永生。
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国树:雪松
自然地理: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
流光溢彩的贝鲁特
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为全国最长河流。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侯。
人口: 400万(2000年)。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还有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约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首都: 贝鲁特 (Beirut),人口约180万(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简史: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最早在该地区定居。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
渔民在贝鲁特附近的海边打渔
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统治。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41年11月26日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获得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法军全部撤离后,黎巴嫩获得全部自主权。
政治:黎宪法规定立法权属议会、执行权属总统。
外交: 黎奉行中立、不结盟和开放政策,与美、法等西方国家关系良好,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议会联盟成员国。
1971年11月9日,黎巴嫩与中国建交。
三、黎巴嫩国家有多少人口 黎巴嫩国家的人口数量
1、黎巴嫩拥有人口,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黎巴嫩人口约为610万。男性比例:50.17%,女性比例:49.83%,人口密度(公里2):583.00,面积:10452 km2。
2、黎巴嫩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黎巴嫩行政区划分8个省:贝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耶省、阿卡省、巴尔贝克希尔米勒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
四、黎巴嫩的人口民族
总人口约450万(2013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族。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巴嫩裔人口多余于国内人口的国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在黎巴嫩的华人极少。
五、黎巴嫩人口
607万。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全国分8个省,国土面积10452平方公里,人口约607万(2020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
自然资源
黎巴嫩境内地形多样。50%以上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地,黎巴嫩山脉由南向北渐次升高,直至以雪松命名的高峰海拔3000多米。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家,拥有众多河流,无戈壁、沙漠,每年有4-5个月的丰雨期,高海拔山区每年有4-6个月积雪覆盖。
积雪融水是黎巴嫩优质水源之一,滋养着黎巴嫩山区及粮仓贝卡谷地。但黎巴嫩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加之属多孔的喀斯特地质条件,水资源流失比例较高。
黎巴嫩矿产极少。仅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储量少,开采也不多。制造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间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3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
六、黎巴嫩是哪个国家?
黎巴嫩是黎巴嫩共和国。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语:Republic of Lebanon),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
黎巴嫩共和国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这与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有关,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这些文明古迹最古老的具有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因而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银行业和旅游业,二者占据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黎巴嫩行政区划分8个省:贝鲁特省、山区省、北方省、南方省、贝卡省、纳巴蒂耶省、阿卡省、巴尔贝克-希尔米勒省。 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
首都贝鲁特(Beirut),截至2017年人口约200万人, 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小巴黎”。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矿产资源少,且开采不多。矿藏主要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期间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气,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2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
2020年,黎巴嫩人口约607万。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黎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黎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但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
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启动后,黎预期经济利好,大兴土木,后由于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其经济复苏计划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九十年代后期,黎经济形势渐入困境,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攀升。
2006年长达月余的黎以冲突造成黎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70亿美元,使黎经济发展陷入停顿,债务负担加重,战后重建任务艰巨。冲突结束后,黎已获得逾100亿美元援助承诺。
以上参考:黎巴嫩——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