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现行行政治理构架由四个层级组成的,就是中央、省、市、县、乡、村,这里的省级单位还含有中央直管的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还有一个新疆建设兵团;市里面还包括了副省级市、地级市、自治盟、自治州,新疆建设兵团的师级单位;县里面包含着县级市、自治县,新疆建设兵团的团级单位;乡里还有同级的镇

地级市呢,就是原先作为省一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行政公署演变、转换过来的。大多都是由地区公署所在城市合并地区及下属的县级单位成立的,当时就叫地市合并。地市合并的市,一般都管理了原先地区所管辖的县。相对来说,原先的地区建制,管辖的农业县比较多点,主要就是以管理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而市呢,就是工商业比较发达、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地区了。同样,现在的所谓县级市、县,也是这样的。

副省级城市的级别仅次于直辖市,级别介于地级市和直辖市之间,直观点说,副省级市的市长和副省长同级,副省级城市主要领导是由省里提名,中央任命,副省级城市的市长或市委书记通常也都是省委常委。副省级城市目前有15个,分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西安、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其中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这五座城市同时还是计划单列市。

那么,问题就比较清楚了,为了更好发展经济,发挥传统工商发达城市特别是区域性工商业集中的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国家就赋予了一些城市比原先的地区更大、更多乃至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立法特别是经济处置的权力,国家每五年都要有一个五年计划,每年都有计划、预算、决算,这些副省级的或者是计划单列的市,就会脱离省或者从所在省里面单独列出来,叫做计划单列城市了。

地级市就是最常见的市,目前全国共有294个地级市,其中包括福州、郑州、合肥、南昌、南宁等省会也都是地级市,虽然有省会身份,但行政级别比副省级城市低一级,比如福建省会福州的行政级别是低于同省城市厦门的。除了行政级别以外,副省级市和地级市的主要区别就是早期的城市定位有所不同,副省级城市的起点相对更高,配套更完善,资源整合更充分,副省级市通常都是综合性强市,科教文卫等多方面相比于地级市都是比较领先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级市数量逐渐稳定下来,截至2017年10月2日,在总计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其中有294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7个地区、3个盟,地级市数量约占地级行政区总数的88%,地级市已逐渐取代地区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

副省级和地级市的区别是什么?

副省级和地级市的区别主要在行政级别上不同,副省级城市级别更高一点。副省级城市源自于计划单列市。

计划单列市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家对一些大城市在国家计划中(我国实行五年计划)实行单列,这些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当然最初只是享受有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经济管理方面与省一级平级,不受省里管控。

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的非省级行政中心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全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是省级单位对所辖大城市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

但是,计划单列市仍保留省辖市的行政地位,继续接受省级行政机构的领导。对省辖大城市的计划单列,计划单列内容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商品购销和分配调拨。

副省级和地市级区别

1、行政级别。地级市四大班子即党委书记、市长、人大主任(一般书记兼,但都会配备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级别提为正厅)、政协主席,级别都是正厅。而副省级城市的四大班子则是当然的副部。其党委书记按惯例都会身兼所在省的党委常委,甚至有的还是副书记,在话语权上,不是一般地级市的书记所能匹配的,尽管有的地级市党委书记,也有高配省委常委的现象。从正厅到副部虽然看起来只差一级,但实际上差的不是一节半截,进入副部序列,不仅意味着进入中管干部的行列,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政治待遇的本质提升,真正开始享受到地方大员的待遇。

2、经济权限。副省级城市,特别是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五个计划单列市,在经济管辖权限上,享受的是省级待遇,在财税方面直接向中央汇报,对中央负责。由于副省级城市在税收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留成比例,且有更大的经济自由裁量权,所以财力雄厚,不是一般地级市所能比拟的。地市级在财税上都要向本省上交,留成比例相对较低,且在重大经济政策上都需要报省里批复,省里通盘考虑,一般不会给某个地级市无限制的关照,所以在发展上或多或少存在诸多限制,不像副省级省市那样有话语权、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