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一生被贬了几次?
苏轼被贬了四次
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可是苏轼比较高傲,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第四次: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佳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3、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二、苏轼被贬经过
第一次被贬: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新党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在大家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第二次被贬: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扩资资料
苏轼轶事: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三、苏轼被贬的经历是什么?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尽管最后证明苏轼的清白,但朝廷不再适合他,或许早点远离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戴罪之身,无工资,无房。
却买下一个茅草屋取名东坡雪堂,在悲中作乐不正是苏轼的风格嘛,飞鸿踏雪泥,雁过无痕,苏轼可曾想过被贬到这里,自己的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是终身贡献在这,还是能有更好的未来呢。对未来又何尝不是充满盲目的,一旦无法从黄州跳出去,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可能就到这了。
第二次被贬惠州,一次次的被贬,并没有阻挡苏轼想为百姓做贡献的想法:为了帮助百姓提高生产力,苏轼设计了水锤和水磨,当看到公众缺药时,他到处找药救人。为解决局部矛盾,找官方解决惠君占领民宅的问题。
第三次被贬儋州(海南),由于当地百姓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百姓生活贫困,为从思想上开导,写书,并发现海南有大量荒芜之地,鼓励百姓开发,重视农业,即使环境十分艰苦,从未埋怨过上天对自己的不公,更未放弃这些需要自己的百姓。
苏轼是人不是神明,他的人生从来不是顺利的,坎坷曲折得让人心疼,他也曾想过年迈的时候去杭州宜兴定居,可是事情从未如愿过,被贬海南之后三年,新皇大赦天下,得以重返朝廷,但是这真的是幸运吗,苏轼年迈的身体早已支撑不住路上的颠簸,于第二年逝世。从此世间再无东坡先生。
四、苏轼哪三次被贬?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一、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二、再贬杭州、颍州(1089年—1091年)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称制,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三、三贬惠州、儋州(1094年—1100年)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六月,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扩展资料
造成苏轼人生转折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
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从此苏轼心灰意冷。
五、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是什么?
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是: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
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文学成就: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六、苏轼被贬的经历是什么?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后又为汝州知州。哲宗时召还,任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知制诰。
不久又因得罪司马光等旧党分子,被排挤出朝,任杭州知州,筑西湖苏堤。接着又知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直至琼州的天涯海角儋耳。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他遇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追谥文忠公。
个人经历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