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7N9为什么现在只能在禽类中传播,而不能在人群中传播?
至昨日,中国内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上升为38例,其中10人死亡。这种新型病毒从未在人群中出现,甫一出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公共卫生专家和科学家拉响了警报。这种病毒在禽类身上并未引起严重疾病,为何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它携带着怎样的谜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异?未来是否会在人际间进行传播?
“这是一个新的病毒,要给科学一点时间”。
4月3日,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说。对于此次发现的人感染的H7N9,存在太多未知。
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管轶称它为杂交病毒,他说对这个病毒特征的任何描述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
他甚至没有用禽流感病毒来称呼它。他说,根据目前公布的它的基因序列,与它最接近的病毒都是禽流感。“高度相似”。
基因重配的新病毒
该病毒的两个基因片段来自禽类H7N9,另外六个来源于H9N2
H7N9,这个从未在人群中出现过的病毒已经导致5人死亡。截至昨日,已经有14人感染,感染者多处于危重状态。
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中的一个亚型。但与之前在禽类身上发现的H7N9相比,这次在人身上发现的H7N9的基因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基因序列里,该病毒的两个基因片段来自禽类H7N9病毒,另外六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病毒。
“病毒发生了重配”。金奇说,重配是流感病毒几率较高的一种变化方式。
重配通常发生在两个病毒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同一个细胞。“这种情况不会必然发生重配,但会导致这种可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感防治组的郭姓专家强调,在重配过程中,两个病毒应该同属一个型,比如说都属于禽流感病毒。但金奇认为,“同属于一个型病毒重配燃源的几率高”。
简单来说,病毒发生重配是指两个不同病毒之间进行了重新“组装”。对于有8个基因片段的禽流感病毒来说,病毒重组有多种形式。郭姓专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张桌子拆了之后组装成一张——“可能你用了其中一张桌子的四个桌腿,也可能只用一个;再和另一张桌子的零件组装,但最终还是一个桌子的形状”。
重配后的H7N9保留了它的外部形态,也就是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而内部的6个基因片段全部来源于H9N2。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金奇看来,即使是一个基因片段发生改变,都有可能让病毒呈现出新的特性。一个最直接的疑问是,它是否会携带病毒H9N2的特征?
“这需要时间去判断”。金奇认为,从遗传表型来讲,它会携带H9N2的特征;但对于生物学特征来讲,两个的叠加并不等于一加一等于二。
“我们现在只能说可能性”,郭姓专家说。H9N2曾在人的身上分离到,这一次H7N9在人群中出现,在他看来,也许是和H9N2的某些特性有关。
但实际上,H7亚型病毒,并不乏感染人的先例。
禽流感家族族谱
禽类H7N9此前没有感染人的状况发生,中国此前也未发现该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个大家族。它以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酶)的不同亚型来区分种类。其中H的外观很惹眼,像长矛一样凸起于病毒表面。H和N这两者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能力。
通俗地讲,H像是携带了一把钥匙,它通过与活细胞的受体相结合,打开了细胞的生命之锁,进入细胞。而N则在病毒完成复制后,撕裂细胞,让复制后的病毒畅通无阻地离开细胞。
H有16个亚型,N有9个亚型。将它们相互之间进行数学组合搭配,推测应该有144种搭配结果,但目前并没有都被发现。
甲型流感中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其中对禽类危害大的亚型也被称为禽流感。
H7亚型算是甲型流感家族中的古老系列。在1902年,H7N7就曾经在家禽中暴发。2003年,H7N7曾经导致80多人感染。在这个序列里,曾经感染过人的还包括H7N2,H7N3。除了有一尺段缓人死亡外,其他多为结膜炎等症状较轻的疾病。
H7N9此前已经发现了25个毒株,但并没有感染人的状况发生。农业部统计,25个毒株均来源于野鸟。H7N9甚至在中国从未被发现,以上25个毒株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外研究机陵模构。
1977年就开始从事禽流感研究的郭姓专家在国内从未分离过H7N9。据他所知,美国曾经分离出H7N9,并怀疑它能够在雪貂里传播,雪貂是哺乳类的一种,比禽类更接近人类。
总体而言,在H7亚型的家族中,禽类H7N9并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破坏力。
同样,H9N2也没有致人死亡的先例。郭姓专家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H9N2可以直接感染人并让人发病。他认为,H9N2的特征是宿主比较广,在人、猪和鸡身上都曾经分离出过,而且它的受体有点接近于哺乳动物的受体。很多兽医的血清里都可以检测到H9N2抗体。
今年春天,中国已有14人感染H7N9,5人死亡。更容易让人联想到H5N1,1997年香港报告了全球首个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曾经来势汹汹。在临床表现上,两者有相似之处——发病快,肺部病变死亡率高。但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H5N1和H7N9的关联性。
H7N9能否人际间传染?
专家认为病毒是否会人传人由病毒基因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人感染的H7N9,中国疾控中心表示,由于研究资料有限,目前无法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郭姓专家表示,一个病毒的毒性是由整个基因体决定的,这是基因的星座效应——基因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丰富,每颗星星都会发挥作用——因此无法快速地判断一种新病毒体的毒性和传播能力。
病毒重配后毒性变化也没有规律。从病毒学来讲,病毒发生变化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从进化角度,毒性不应该越来越强。毒性变强,宿主很快死掉,病毒将无法繁殖。通常病毒应该是减弱的一个趋势。但在个别重配里,“增强、减弱都是有可能的”。
在感染人之前,H7N9是否已经感染禽类或家畜类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此前,中国并未分离出H7N9,农业部也称并未在活禽市场和周边家禽和猪等动物身上检测到H7N9亚型流感病毒。
但昨天,农业部发布信息称,已经从上海的鸽子身上找到了这一病毒。基因序列表明,该毒株是低致病力流感病毒,与H7N9禽流感病毒人分离株高度同源。
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Nature)近日发文称,对这种新病毒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它可能在禽类中静悄悄地传播而不产生出严重的疾病,这使得该病毒非常难以监控。
郭认为,H7亚型的病毒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这种致病性是针对禽类来讲的。对于H7N9,初步判断是对禽类低致病性的,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禽或野禽虽然感染但并不发病。
在郭看来,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主要由HA决定,在HA中存在连接碳,如果连接碳里有一串碱性氨基酸,一般是高致病性的。如果只有一个,则是低致病性的。“它只有一个”。当然他认为这并不绝对。
郭还认为现在并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H7N9在人之间传染的状况。
金奇则认为,病毒是否会人传人由病毒基因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管是否是禽流感病毒,一个病毒能否人际传染,取决于宿主细胞能否允许病毒进入并复制繁殖。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资料称,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
对这一说法,郭认为现在还无法判断,这种偶然情况到底是什么?H7N9为什么会突然感染人。他认为目前的病例并不能排除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
病例呈现散状分布,上海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经隔离结束,并未发病。在郭看来,H5N1也曾经感染人,但已经十多年过去,并没有发生人传人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H5N1的被感染者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或者基因有问题”。郭说。
但这一切还仅仅是推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病毒还存在着太多未知。
金奇说,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一条一条的线索”。
二、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
2018年7月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公布: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
对受害者影响: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
扩展资料:
欺凌行为: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激历、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悄斗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7.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8.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0.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
11.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参考资料:明运搜校园欺凌百度百科
三、2022年管轶如何看待香港疫情
2022年管轶对香港疫情的看法如下:要做好应对新冠变异病毒的长期准备。因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管轶对香港疫情的看法是不要动不动就全员检测核酸,检测抗体比较重要,这可以让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激御免疫状态。要做好应对新冠变异病毒的长期准竖铅圆备。对于这个病毒,不要太余塌早地宣布胜利,你远远低估了这个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四、江西医学院的办学成果
1984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医学院的医学专局悄业被确定为省属高校重点专业。1989年3月,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有5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蒋琳的“《基础化学》的教学及其教研室建设”,程本芳、迮明廉、余启胜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多科系同异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调控”,邹志森的“培养实习医师的有效措施——‘四项任务’和‘七项制度’”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学院有3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和教材的改革”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3年,学校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
1998年,徐斯凡主持桐简渣的“功能实验教学改革及微机化”项目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卢忠萍等的“‘五段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戴闽等的“外科学总论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刘志刚等的“地方医学院校研究室建设与探索”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学院还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3年,周宪民等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电子教材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段菊如主持的“《断层解剖学》课程建设探索”和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肖新兰等的“CT、MRI多媒体教学软件”、苏海等的“‘实践培能’心电图教学新模式”、龚洪翰等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和孔江联等的“构建江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研究与应用”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江西医学院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恢复本科办学之初,学校仅设医学专业。为改变医学本科教育专业单一的状况,在恢复本科办学的同时,学院便咐扒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调整工作。针对江西省口腔医学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学院加快了口腔医学系的筹建步伐。1979年9月,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1997年10月18日,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江西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 。(2014年)
赵白鸽:曾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任国务院妇儿工委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外交学会常务理事 。(2014年)
管轶: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是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国际权威之一 。(2010年)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 1952年学校改院后,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地方病、流行病、工矿卫生和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工作展开,特别是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作为科研的重点。1954年,经卫生部批准的“钉螺杀灭法的实验”和“血吸虫病治疗之改进”等11个研究课题都与流行病有关,1956年,114位教师提出了大小90个研究题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学人员有81%参加了研究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成立了20个科研小组,在教研组领导下进行科研工作。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组提出了当年科研课题86个,其中与血吸虫病的防治有关者13个,与“除四害”有关者(蚊子方面)2个,与中医中药有关者28个,86个题目中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列入国家计划的有7个。1958年,列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药组编制的科研计划研究题共15个,列入“血研”计划的15个,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个,其余为院题(包括各教学医院)85个,共计139个 。
合并前的1958年初制订的全院科研计划中,国家题有15题(国家题全省共18个),经江西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审定的15题,经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批准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题,其余一般题(院题)87个,总计141个。1958年全院共完成了学术论文142篇,其中公开发表了50篇,完成了各类技术革新19500余项。同年,二附院张以延与龚胜连合作研制的“心房颤动除颤器”获卫生部金质奖,开创了本院教师获部级科技奖的先河。1959年,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27080元。全年共完成学术论文477篇,举行学术活动360次。1960年,蔡锡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2年12月,学院党委根据教育部《关于为老教师配备科学助手的意见》精神,决定为二级教授孟宪荩(外科)、程崇圮(内科)、孙明(妇产科),三级教授刘懋淳(皮肤科)配备科学助手。
1964年,科研计划共列题98个,其中国家题13项(计30题),省题35个,院题33个,绝大多数国家题都得到落实。全年共完成论文和小结共343篇。当年,江西省湖口县突发“湖口病”,全年发病1026例,病死94例;1965年又发生96例,复发165例,病死4例。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学院派出十余位老师参加了防治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并获卫生部嘉奖。
1965年,列科研题61项,其中国家题24项,省题22项,院题15项。由于政治运动的频繁进行,不少课题没有完成。完成的课题中有水平较高的项目,如生化教研组彭伟堂“关于鸟氨酸氨基移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是当时国际上的一种最快速的简便方法,易于推广和下农村。二附院张以延研制的“心室纤维性颤动消除器”,对于拯救手术中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病人免于死亡具有重要价值,该产品荣获首届全国无线电工程制作二等奖。学院生物化学专业作为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生,导师为赵天睿。1966年,科研计划共列题13项,其中国家题1项,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题1项,省卫生厅题5项,院题6项,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多数科研项目被迫中止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全省科学大会相继召开,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完成的“争光霉素”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江西医学院符式珪等人专著《女性尿瘘的手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另外,江西医学院还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2项,全省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13项 。
20世纪80年代中,学院获得一大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曹勇等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三等奖。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于1987年同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集落的形成”于1985年获得了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8年,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司鲁等的“国人脑血管的系列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人类B淋巴祖细胞(BL—CFG)体外无血清半固体培养的研究”于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俞俊甫等的“恒压式导纳图仪研制及其应用”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1993年到1997年,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2项,总经费640.59万元,其中国家基金课题28项。秦达意的“油膜隔离法化学箝技术与分子依从性离子性通道的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填补了江西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方面的空白。1995年,黄绍烈等的“运用中医中指中节同身寸确定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的最佳位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李国辉等的“辐照氟银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陈蔷娟等的“新型可转动义眼座连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刘志刚等人的“蝉抗原诱导的宿主—寄生虫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兰绪达等的“人工晶体状眼内植入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的“高频喷射通气和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人的“高频喷射通气过程形成涡流与CO2排除的关系”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98至2005年,学院共获准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341项,科研经费总计25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3项,“863”合作项目2项,“973”合作项目2项。
1998年,丁文龙主持的“异种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和彭轼平等的“丝虫性乳糜尿临床及发病机理研究”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吴开云等的“下丘脑弓状核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调控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刘志刚主持的“中华硬蜱抗原诱导宿主抗蜱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国辉主持的“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关晏星主持的“泌乳素受体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王崇文主持的“清热消炎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彭卫东主持的“中国大陆蛔虫同域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国兰主持的“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在切除外阴、阴道癌组织缺损后一期重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二附院的留美学者洪葵发现世界首例引起心脏猝死新基因。2005年,洪涛主持的“缝隙连接参与脑血管痉挛的机理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一个细胞因子诱导的心功能不全新模型及其机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龚洪翰主持的“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病变的应用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五、南昌大学的杰出校友
两院院士 邱定蕃、钟登华、丁健、黄克智 政界 胡振鹏、王晓东、洪礼和、谢茹、孙刚、姚亚平、丁晓群、余欣荣、胡宪、王样生、谢亦森、周亚夫、钟利贵、张勇、曾庆红、王萍、刘宗华、杨宪萍、吴道闻、陈东有、徐毅、肖光明、刘德意、张玉印、李克荣、黄定元、魏小琴、柯进水、欧阳吟、张跃岭、李华栋、欧阳志鸿、黄菊花 教育科研界 尹长民、周孝德、徐叔云、孔建益、谢维和、钟毓宁、甘筱青、王晓春、花明、罗学渭、朱献民、王国炎、李侍旁水弟、扶名福、游海、凳磨虞国庆、何玉长、王金华、郑洲、程样国、徐求真、谢明勇、蔡力行、汪少华、樊晓平、何培民、唐英、朱圣龙、陈国树、胡辉华、陈晔光、谢东、易剑东、吴炳方、李葆明 新闻文艺界 余孝忠、黄晔明、黄鹤、杨玲玲、严力、王晖、李玉英、刘华、沈鹏、刘立云、汪秀珍、傅通先、简光洲、郭健、方学良、刘回年 医疗卫生界 饶毅、梅林、管轶、陈安球、赵白鸽、丁 健、吴乐斌、漆松涛、吴书林、张建华、袁也丰、邱录贵、宫海燕、李国栋、姚雪彪、韩忠朝、李葆明老粗橡、熊仁根、谭锦泉、袁志民、陈掌星、徐柏庆 企业商界 孔栋、游建平、熊建明、吴乐斌、符念平、曹永沂 、彦彬、侯为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