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在哪

攀枝花在四川省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行政区域面积7414平方公里,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3区2县,少数民族有彝族、傈僳族、苗族等。

攀枝花是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川滇结合部,位于四川最南端,北距成都614公里,南镇宏歼至昆明273公里,西连丽江、大理;位于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与五市首府直线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

地理环境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于此。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御冲。

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交界,总面积7440.398平方千米;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地绝高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攀枝花市

浦东带川的路有哪些

川沙一或陆带很多都是厅团孙带川字的。

川沙路、川黄路、川环南路、川周公路、川六公路、川展路、扮链川宏路、川图路、川庆路、川南奉公路、上川路、东川路、新川路、翔川路、锦川路、绣川路 等等。

:) 我去云之南旅游,能介绍一下云南历史和历史遗迹及地址吗,还有就是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谢谢拉!

你去我劝你去大理看风花雪月,丽江看古镇风情,中甸看高原和高原草甸,还有最后到昆明看云南樱花,云南扶桑和曼佗罗花.

风土人情主要到大理,丽江和中甸看,说也说不完,你看了就知道了.地方特色丽江特别多,以东巴文化器物为主,包你买不完.

附:

云南简史

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开远、禄丰腊玛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证明从猿到人的进化曾经在这里展开。元谋、滇池、洱海地区大量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云南进入了原始社会,并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剑川海门口遗址说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云南的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国将军庄跷奉命率军溯沅江而上进入云南,征服了以“滇”为首的劳浸、“靡莫之属”,统一了滇池地区,当了滇王。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滇池地区进入到奴隶社会。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我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秦汉时期的云南,青铜器广泛应用,经济有较大发展,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两千多件青铜器、滇东北朱提(今昭通、鲁甸一带)、堂狼(今东川、会泽、巧家一带)地区的铜、银冶炼和制造,在全国享有盛誉,滇西地区的丝、麻、棉织品也较为发达,商业交换有较大发展,滇中、滇东北和滇西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尤其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对外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亲率大军,5月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发展云南经济。西晋时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相对发展,此后不仅“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誉为“神品”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正是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西明此轿爨白蛮”、“汉裳蛮”、“松外蛮”、“洱河蛮”等白、彝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公元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立铁柱以纪功,公元738年扒数扶植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册封波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和祖国团结统一的总趋势进一步向前发展。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今昆明),建崇圣寺三塔,发展经济,文化上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云南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激肆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空前加强。公元897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 。927年杨干贞建“大义宁”。公元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行政区划设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专政。大理国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大理王向宋朝称臣纳贡,其首领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 “大理王”等,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所谓“宋挥玉斧”弃云南于不顾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4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回回人赛典赤,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治中庆(今昆明)。云南行省下置路、府、州、县,由行中书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云南行省的建立,使云南完全纳入了元朝的统一治理范围,开拓了云南历史的新局面。从此,“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在历史上。赛典赤在云南建“民屯”,修水利,兴儒学,改善民族关系,云南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农牧业逐步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以银、铜为主的矿冶业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银课、铜课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课税额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马可.波罗行记》中所描叙的“工商甚众”的大城,民间主要以贝为币,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此后元朝又封也先贴木儿为云南王,1290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云南实际上存着行省与诸王府两套政权,大理段氏又乘机割据滇西,行省已形同虚设。加之各地农奴主、奴隶主乘机叛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1363年红巾农民起义军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进入云南,打击了元朝封建主在云南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入滇,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则是体现了这时铜矿业发展的水平。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云南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废贝行钱,全国通行的白银、铜钱开始取代贝币在云南流通。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孙可望的率领下进入云南,立永历帝,开展抗清斗争。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覆灭。

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后,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归流”,客观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的开发。清代云南的矿冶业又有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东川、易门、路南、永北(今永胜)的铜,鲁甸、白羊(今宾川牛井)、永盛(今云龙)、茂隆(今沧源)的银,个旧的锡,罗平、建水等地的铅都负盛名。1743年至1802年间,滇铜的平均年产量均超过10000斤以上,最高年产达到14000多斤,位居全国之冠。

鸦片战争后,云南与全国一道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了以英法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云南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856年后杜文秀、李文学领导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侵略云南的迷梦。滇西各族群众截杀英国“探险队”的马嘉理,保卫片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严惩法国侵略者,取得宣光、临洮大捷,项崇周、杨自元领导的反法斗争等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恶劣环境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初具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组织同盟会诞生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展开。1907年,云南同盟会会员和革命群众举行了河口起义,武昌起义后17天,同盟会员张文光等在腾冲发动武装起义响应,并成立滇西军都督府。10月30日,即农历的 “重九”日发动了昆明起义,组建云南军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民国云南地方政府在派军队北伐、援川,支援全国的同时,初步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对云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5年,袁世凯公然称帝,恢复封建帝制。云南各族人民在蔡锷、唐继尧等人的组织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于1915年12月25日首先发动护国起义,沿四川、广西两路出兵,声讨帝制复辟。在全国各方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北洋军阀的统治分崩离析,袁世凯的皇帝梦被彻底粉碎。云南以一个地瘠民贫的边疆落后省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云南传播,1926年11月7日,经过李鑫等共产党员的艰苦工作,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在昆明成立,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李鑫、王德三、刘平楷等同志相继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斗争转入低潮。1935-1926年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先后经过33个县份,攻克13座县城,在今威信县城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红军在长征途中,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种,云南人民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支持配合长征,2000多人加入了红军。

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治在云南确立、巩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云南倾全力投入抗战,先后派出20万云南军队开赴台儿庄、武汉等前线抗战,投入10万多民工抢修滇缅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间,支持远征军入缅抗战,在日寇践踏滇西滇南国土之际,配合远征军守住了西南门户,最后率先收复国土,主持入越受降,写下了一篇篇辉煌的反帝爱国斗争的篇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搞突然袭击,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在云南先后制造“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九九整肃” 事件,残杀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全面开展了组织、发动民众,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解放了61个县城,建立了14块根据地。同时,解放军野战军挥师南下,党组织争取了卢汉于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来,云南经济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曲折发展,1914-1919年,民族资本曾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抗日战争前后,云南地方民族资本、官僚资本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抗战中一批工厂、学校等由沿海、内地迁来,曾一度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战胜利以后,在西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重压下,云南经济几近崩溃。1949年,全省人口15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农业总产值9.25亿元,人均有粮食493斤,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商品经济极其落后,城市轻工消费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应,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云南历史简介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

元谋人: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纪,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

秦开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汉武开滇: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爨氏据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

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段氏建立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胆”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设卫所,移民实滇。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入滇,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则是体现了这时铜矿业发展的水平。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云南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废贝行钱,全国通行的白银、铜钱开始取代贝币在云南流通。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孙可望的率领下进入云南,立永历帝,开展抗清斗争。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覆灭。

自驾川进青出,你准备好了吗?若计划7、8月出发的请看这篇攻略

很多朋友因为时间关系,把川藏线的计划定在78月暑假,但是7月的川藏,正值雨季,道路泥泞、湿滑。如果你不是基于假期的考虑,这个时期并非自驾进藏佳期。川藏公路,很多都是盘山或是沿山,大雨常会导致山上的石头滑落,甚至山体滑坡,路面塌陷。这都会给驾驶带来极大的风险。

对于初次进藏的朋友,自驾进藏的起点,最好起自成都,出藏则将西宁算作终点。这样的选择适合兄液大多数朋友,从成都开始,海拔从低到高,身体会有一段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所以这条线是非常明智适合的选择。

出行前,最好制定好行车路线,并仔细做攻略,备足现金(很多地方没办法是用微信支付法甚至刷卡),提前2天订好酒店。同时根据车型,携带必要的工具。

冰雪蔽宴季节及雨季,要尽量驾驶通过性良好的越野车,强烈不建议驾驶轿车。确实对于轿车来讲难度太大,对车的损耗也大,雨季多发山体滑坡泥石流,路桥容易被雨水冲款,情况会变得非常复杂棘手。

若你的车辆使用95/97号汽油,可以考虑带上几罐汽油辛烷值提升剂。另外,看看你的车用的是什么胎,不要使用公路胎,综合路况轮胎是个不错的选择。备胎是一定不能少的。

好了,检查好车辆,在成都买些一些容易携带的食物,饮用水(饮料),准备出发吧。顺便说一句,带上几罐红牛和一两罐氧气罐或许能派上用途。

有人会问,要不要事先吃红景天预防高原反应?只能说,有人吃,也有人没吃。我个人认为,高反是不可避免的,个人的心态非常重要。在你的行程计划中,进入高原地区的头两天,最好多预留一两天就地休息,以便使身体慢慢适应高反,这比吃药估计好些。不要把行程安排的过紧,保持充分睡眠,打起精神开车,这个最重要。

出发……

关于准备哪些东西

我觉得只有三样东西是必备的,就是四季的衣物和钱,还有摄影器材。

帐篷在川藏南线并非必须,一路上的饭店住宿地都是不缺的。

诸如常用药、户外装备和食物等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带些。

川藏沿线的 旅游 配套设施随着这些年西藏自驾游和骑行的兴起已经非常成熟,虽然条件比不上内地的城市,价格也不算非常昂贵,即使出发没有带,沿路也能非常方便的购买到。

除了身体和物资上的准备外,提前补充一些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让旅程变得更丰富多彩。

去西藏之前我强烈推荐买一本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出版的川藏线特辑《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和西藏特辑《西藏为何如此迷人》,这两本杂志从自然和地理的角度,用优美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川藏线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景观大道以及西藏有哪些迷人的风景,而一些地理学名词诸如雪线、丹霞、冰川等也会让你真正面对这些地形地貌时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两本书和里面的几幅巨大的插页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另外一本推荐的书籍是红尘和胡虹所著《越野越西藏》,这本书是第一本详细介绍五条进藏线路的自驾游攻略游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进藏路况已经今非昔比,作为自驾攻略的参考意义已不大,但是里面的人文和游记却是值得一读。

此外,在可可西里至昆仑山一带可以远观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运气好的的话甚至在路上都可以和野生动物来一个不期而遇。可以提前了解可可西里有哪些野生动物及其特征,不要到时候指鹿为马就出丑了,也不要藏原羊和藏羚羊傻傻分不清。

当以前只能在图片上看到的野生动物第一次栩栩如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它准确的名字时的激动简直溢于言表。(我们就曾经在下昆仑山的路上和三只岩羊在路上碰个正着,我当时连续说了7次岩羊才平复激动的心情。)

△有点像马的野驴

△这就是和我们不期而遇的岩羊

总结

西藏是很多人的梦想旅行地,而自驾游是领略大美西藏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个攻略的话,我的建议是首先把车技练好,把自己变成老司机羡并物或者找一个老司机搭档,然后联系润邦户外七七17345798232,带上必要的行囊和一颗敬畏的心上路……

川东南地区包括哪些

问题一:川东南地区包括哪些市 泸州不是川东南的啦?

问题二:川东南地区包括哪些市 在四川人们一般把成都看成四川的中心,所以四川的东南一般是指资阳、遂宁、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广安等。

谢谢采纳。

问题三:四川-川东、川北、川西、川南,分别有哪些城市 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川西成都市: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迹衡郑江区、金牛区、高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金川县、黑水县、马尔康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九寨沟县、小金县;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丹巴县、炉霍县、九龙县、甘孜县、雅江县、新龙县、道孚县、白玉县、理塘县、德格县、乡城县、石渠县、稻城县、色达县、巴塘县、泸定县、得荣县;

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

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县、天全县、荥经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简阳市;

川南

自贡市: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和荣县、富顺县;

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

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内姿颂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

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4个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市

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

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川北

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经开区、高新区、科创园区、仙海区、江油市、三台县、安县、平武县、梓潼县、盐亭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广安市:广安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

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

川东

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

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南部县、仪陇县、西充县、蓬安县、营山县,阆中市;

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

问题四:川南有哪些城市? 狭义是川东南 内江 自贡 宜宾 泸州 广义的还要包括两边一区(峨边 马边 金口河)、沐川、凉山、攀枝花

问题五:四川川南都有哪些地方 川西就是指川西平原,甘孜和阿坝。川南指乐山、宜拦备宾、泸州等地。川北就是指广元、达州、巴中等地。

问题六:川东南旅游环线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啊? 竹海、石林、九寨沟、熊猫保护基地卧龙、峨眉山乐天大佛这些都得必去

问题七:内江有几个县? 内江市(又名甜城)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内江市位于四川东大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资阳,南扼自贡、宜宾、泸州,北通遂宁、南充,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在这里接轨,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在这里汇合,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通车里程达3149公里,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万公顷。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共3县2区、87个镇、24个乡,2001年末总人口420.06万人,其中城镇聚居人口73.49万人。

问题八:四川盆地南部有哪些市县? 主要城市分布

南部顶角城市叙永,

川南几何中心城市:泸州,

东南边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城市:万州、涪陵、重庆、叙永;

南北轴下段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城市:安岳、隆昌、泸州、叙永;

川西南边轴心城镇:宜宾县泥溪镇,

川东南边轴心城镇: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

川南门户城市:叙永,

川东南门户城市:重庆、涪陵,

川西南门户城市:乐山、宜宾,

问题九:1949年前的中华民国时期的下川东包括哪些市县 民国四川政区

来自《四川省志・地理志》(上册)

第一篇 政区

第二章 政区建置沿革

第三节 中华民国四川政区

一、 民国前期四川政区

(1912~1934)

1912 年, *** 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1913年,又实行“废省改道”计划,以道统县,全川划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川边的边东、边西7道。废除府州厅,每道一般辖30县左右。1914年,又更改盆地五道名称,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1928年,废道,以县直属于省。川西边地,民国初划建川边特别行政区域,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初年政区最大改革是废府,改州厅为县,将清末川康地区已建置设治委员的地区也一律升县,对与省外同名的县名进行了整理和更改。

1914年,四川省共置5道、1区、163县。

二、 行政督察区时期四川政区

(1935~1949)

1935年1月,国民 *** 在全川划置18个行政督察区,川边特别行政区改西康行政督察区。每区设专员公署,作为省 *** 派出机构。1940年3月1日,实行“新县制”,裁局设科,编组乡镇。1938年1月11日,国民 *** 正式迁都重庆。1939年5月5日,改重庆市为中央直辖市。1940年9月6日,国民 *** 宣布重庆市为战时陪都。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

1939年1月1日,国民 *** 宣布“川康分治”,建置西康县。行政区域包括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的第17、第18行政督察区。

1949年,四川省有中央直辖市1,省辖市2,行政督察区16,县141,局1;西康省有行政督察区5,县35,设治局4(不含金沙江以西的13县)。

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四川省 *** 驻督院街)。

重庆市 1921年于巴县城内设重庆市政公所。1926年改为重庆商务督办公署。1927年改为重庆市政厅。1929年置市,为省辖市。1932年从巴县、江北县划出47平方公里为市区。1938年1月11日国民 *** 迁驻国府路(今人民路中段),重庆定为战时首都,扩大市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南至南泉、渔洞溪,西至歌乐山、中梁山,北至井口、北碚。1939年5月5日,改中央直辖市。是年,巴县由城区太平门巴县衙门巷迁至九龙坡人和镇,江北县由江北老城迁至两路口。1946年5月5日,国民 *** 还都南京,重庆仍为中央直辖市和陪都。共辖18区和北碚管理局。市治今重庆市市中区(重庆市 *** 驻今中山二路)。

成都市 1921年,析成都、华阳2县城区设成都市政公所。1928年9月1日,改成都市政公署置成都市,为四川省省辖市,四川省省会。市治今成都市城区。市府驻鼓楼南街。

自贡市 1939年9月1日,分富顺县的桐、长丘、新、新又、大山、高桐7乡,分荣县的贡井镇、敦睦、艾叶2乡建置,为省辖市。市治今自贡市自流井。

第一行政督察区 领县12:温县,专员公署治。治鱼凫镇,今温江县柳城镇。成都县,今成都市城区西北。县府驻署前街。抗战中疏散外西茶店子。抗战胜利后曾迁回,继又迁茶店子(今属金牛区)。华阳县,今成都市城区东南。县府驻 *** 街。抗战中疏散外东中和场(今双流县中和镇)。1945年定治中和场。双流县,治中心镇。今双流县城关镇。新繁县,治繁江镇,今新都县新繁镇。郫县,治今郫县郫筒镇。新津县,治城厢镇,今新津县武阳镇。崇庆县,1913年改崇庆州置。治城厢镇,今崇庆县崇阳镇。新都县,治中城镇,今新都县新都镇。崇庆县,治中心镇,今郫县唐昌镇。灌县,治志城镇,今灌县灌口镇。彭县,治中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