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食节纪念谁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纪念谁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

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有哪些风俗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韩国人的寒食节

寒食节是韩国人扫墓、祭祖的节日,是韩国四大民俗节日之一。韩国媒体抱怨说,由于现在的韩国人工作繁忙,寒食节的民俗味已经越来越淡。

韩国《东亚日报》7日刊登韩国普通人家扫墓的图片,并表示6日是“寒食节”,这一天有不少韩国人按照以前的风俗到父母或亲友的墓地扫墓。

“寒食”是冬至过后第105天,这天韩国人也有不开火做饭吃凉食物的习俗。寒食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韩国四大民俗节日。“寒食”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春秋时代晋王朝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吃冷食习俗。“寒食”在高丽王朝和朝鲜时代都被视为重要节日,国家会在宗庙和各个陵园进行祭祀,而一般家庭也会扫墓。“寒食”在韩国也叫“禁烟日”、“熟食”、“冷节”。

韩国SBS电视台称,“寒食”在韩国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多数韩国人当天也不吃冷食,但仍有一些人遵循习俗前去扫墓。有些家庭会到父母及祖先的坟墓前,清除杂草并加固坟包,同时还会进行一些祭奠。同时,也有人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凉食物分食,重新体验当年的风俗。

韩国MBN电视台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忙,“寒食”原有的民俗意义正在褪色。不少墓地当天非常冷清,位于全罗北道群山市的某墓地管理人就表示,原先“寒食”这天来整理墓地草坪或移葬的人不少,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呈现萎缩趋势。报道认为,大家族解体和丧葬文化的变迁,都使“寒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01

介子推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所设立的节日。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由于寒食节的日期和清明节相近。因此有许多人就将这两个节日放在一起过。在寒食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食,这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他们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还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割了下来,给重耳吃。重耳知道这是介子推的肉后,十分感动,称如果有一天做了皇帝,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最后,重耳终于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此时的介子推不求名利,于是便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面,下令放火烧山,最后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功绩,便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三、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古人谁

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也把为了找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的那一天规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吃青团和糯米糖藕。

介子推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耳的臣子,在重耳躲避祸害的流亡期间,忠心耿耿的大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当有大臣提及,晋文公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介子推闭门不见,带着老母亲躲入了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介子推主动出来,下令火烧山。最后却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还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血诗。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四、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习俗:

1、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3、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_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五、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究竟是哪一日,一说是清明的前一日,一说清明前两日,说法不一。此寒食节来历,民间流传是纪念晋国介子推的节日。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

传说中寒食节源于晋臣介子推

春秋时,介子推辅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一次他们迷路于山中,粮绝无援,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在封赏功臣之时,独独忘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隐入山中,不肯复出。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赏,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死于火海中。晋文公看到如此铮铮忠骨、高风亮节的介子推惨死,禁不住百感交集,伤心之极!为了悼念他,遂下令禁止在介子推死之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饭,以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

多部正史对此并无记载

《左传》、《史记》中并无介子推被焚的记载。到了汉代,刘向《新序》及桓谭《新论》中始提及介子推被焚事,仅寥寥数语,也没有把介子推之死与寒食禁火相联系。

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事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到清明节前一二日的寒食节,只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而《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周举任并州刺史时,太原一郡民间旧俗有“龙忌之禁”,在介子推死亡之月,咸令神灵不乐举火。

以往寒食节并不在清明前一二日

后来,寒食禁火风俗日甚,士民每冬中辄有一月寒食。但太原冬天寒冷,老小病弱者不堪寒食,致使疾病蔓延,危害甚大。魏武帝曹操《明罚令》有:“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

曹操为此下禁绝火令,“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二月俸。”陆翙的《邺中记》亦云:“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可见寒食节确定为清明前一二日是魏晋之时。

大约到了晋代,因晋朝与春秋时晋国同属“晋”字,人们深信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禁火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