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禁忌 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栀子美,美如玉。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香味,花瓣温润如玉,远近皆宜,经看耐品。
“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犹如邻家的小阿妹,清丽可爱。
栀子: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栀子的功效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1、《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3、《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4、《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5、《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6、《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7、《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8、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9、《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10、《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11、《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栀子的作用
热病心烦
中医认为,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栀子可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湿热黄疸
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血淋涩痛
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血热吐衄
栀子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目赤肿痛
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火毒疮疡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凉血止血
中医认为,栀子可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镇静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可以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说明栀子有着镇静的作用。
降压作用
栀子有持久性降压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一定剂量的栀子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
愈合软组织
研究表明,栀子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研究表明,栀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极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对肝脏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发性肝炎。
促进胰腺分泌作用
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京尼平甙有最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裴德恺的研究认为栀子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可能与保持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直接有关,从而从细胞水平上论证了栀子治疗胰腺炎的药效基础。
凝血
焦山栀有明显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抑制胃酸
研究表明,生栀子对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焦后对胃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消除。
栀子的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花的食用方法
凉拌栀子花
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 中,撒上葱花、姜丝,浇人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栀子蛋花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 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栀子花炒小竹笋
栀子花200克,去壳小竹笋150克,腊肉1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小竹笋斜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丁;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 将栀子花、小竹笋、腊肉一同倒人锅中,翻炒数遍,加葱花、姜丝,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盐即可。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肠的功 效,适用于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腹胀便结等病症。
栀子花鲜汤
栀子花150克,猪瘦肉100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 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沥干水;猪肉切丝;锅中加水,煮沸后投人栀子花、猪瘦肉、榨菜丝,再煮至猪肉漂起,撇浮沫,加葱花、姜丝及其他五味佐料, 盛人汤碗中。此汤鲜香清爽,具有养胃补中,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肠风下血,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花茶
将花朵哄干后冲饮。方法是将花苞或初开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摊成薄层,以文火或考箱烘干。哄干时要不是翻转,以使受热均匀。哄干后放在密封的容器,置于冰箱内冷藏。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腌制蜜饯
将花瓣以盐搓揉后,以冷开水洗净、沥干,以花瓣与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匀,装在密封容器内腌制3天即可食用。
凉拌
先以盐渍,通常将花瓣以盐搓揉后,放入容器内,食用前取出,以白开水冲去盐分,加入一些调味料,如麻油等。余烫的时候,为避免变色,应尽量减少时间。将花朵投入热开水后,迅速取出。
油炸
用面粉、蛋汁、清水调制成面糊,放进油锅中热炸至金黄色即可。
栀子的附方
(一)栀子常用附方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二)栀子豉汤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治
(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憹。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
此足太阳阳明药。
方义
(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
服令微吐。
栀子保肝又有毒
栀子保肝又有毒
栀子保肝又有毒,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它的果汁是一宗比较传统的中药,栀子可用于治疗心神烦闷,外感热病和体内火毒炽盛,它为一种寒性药物,那么栀子保肝又有毒?
栀子保肝又有毒1
栀子对肝没有什么危害。栀子是一种中草药,能够倾泻人体全身上下之火邪,虽然性寒,但是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对症治疗是不会对肾脏产生伤害的,而且还能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中药栀子对于肝胆湿热所引起的湿热黄疸的治疗效果非常好,能够起到清热凉血、清肝明目、利尿,通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血淋、热淋涩痛等小便不适症状。栀子一般对肝脏没有任何危害。栀子对肝脏的影响表明:大鼠灌胃藏红花素50mg/kg 8天对肝脏功能无影响,但可引起急性肝脏变色。如服用高剂量100mg/kg 2周则可引起肝损害和黑变,但低剂量10mg/kg 40天并不产生上述情况,上述的肝损害和黑变是完全可逆的。
栀子有保肝护肝、利胆消肿、镇静降压、凉血止血的效果,除非服用的栀子量严重高于正常量,才会有损害肝脏的可能。一般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按规定剂量服用,是绝对不会损害肝脏功能的。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黄疸症肝炎、扭挫伤、糖尿病、高血压、肝火旺盛、目赤肿痛、热淋涩痛等病症。栀子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对于我们常见的多种不适问题来说,我们都是可以通过栀子来改善和缓解的,这样对我们健康也是会有好处的,同时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栀子来解决。栀子所含环烯醚萜甙等成分均有利胆作用,其醇提取物和藏红花甙、藏红花酸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有保肝利胆的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使用这样的药物,为什么呢?因为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而且使用的时候其实方法非常的简单,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就可以了,这样服用栀子会比较好。而且目前栀子并没有显著的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但因为它是寒性物质的重要,所以不宜过多的使用,特别是内寒体虚的患者,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则要事先询问医生,按照医嘱进行服用,这样会更健康。同时由于栀子性寒,所以脾胃虚弱容易受凉的群众不易食用这种寒性物品,除此之外,存在腹泻便溏的患者也要避免食用,内有体寒或者在女性生理期时,也要尽量避免这些寒性物品的服用,是服用栀子的时候要注意的。栀子对我们健康很有好处,在平时我们都会对栀子有所了解,这是非常健康的一种中药材,可以帮助我们治疗多种疾病的产生,但是服用栀子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注意事项,所以我们是应该学会服用栀子方法,合理服用栀子才会比较健康。
栀子保肝又有毒2
药理及作用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栀子具有保肝、利胆作用;栀子醇提取物能兴奋大鼠和兔的小肠运动;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煎剂和醇提物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兔、大鼠,不论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栀子煎剂有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栀子有抗炎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栀子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具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和烘品水煎液可以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此外,栀子还具有致泻作用。临床中栀子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扭挫伤,还可用于止血,作为局部止血剂。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栀子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低,栀子苷口服、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3g/kg;栀子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5g/kg。栀子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表明,栀子无致突变,致畸效应。服用栀子中毒的.情况未见报道,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
1、过敏反应:栀子水煎服未见有过敏报道。但栀子与茵陈、大黄、黄芩苷等制成的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或肌肉注射治疗肝炎,可引起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头晕头胀、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哮喘、或口吐泡沫痰、流泪、喷嚏、颜面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乏力、荨麻疹、皮肤、丘疹等,部分病例检查可见双眼结膜充血水肿,肺部闻及哮鸣音。严重者可见心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冰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心律不齐、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者可导致死亡。
2、毒性反应:服用大量栀子后可现头昏心悸,腹痛,恶心,呕吐,小便量多,全身乏力,冷汗,头目眩晕不能起立,继则昏迷。
防范措施与禁忌:
1、严格掌握适应证,脾虚便溏者慎用栀子。《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2、严格掌握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剂量化,禁止超剂量应用。栀子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但最大量不可超过10克。
3、询问有无过敏史,在使用栀子联合注射剂时,可做过敏试验。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者,应进行抗过敏治疗,严重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4、需长期使用栀子及其制剂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栀子保肝又有毒3
栀子的不适宜人群包括阳火旺盛者、肾虚大便脏的人。
栀子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凉血止血等作用,但是下列人群不适宜服用,1、阳火旺盛者,栀子属于凉性的食物,阳火旺盛者服用会造成身体的损耗。2、肾虚大便脏的人,这类人群不适合吃栀子,尤其是肾阳虚严重的人,吃了容易损伤身体健康,可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
栀子花性寒味苦,服用后对于心经、三焦经以及肺经都有很不错的治疗以及保健效果。但是这种性寒的中药材并不适合长期以及大量的使用,否则身体会出现腹泻甚至是痢疾的情况。
配伍药方:①治血淋涩痛: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经验良方》)
②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头大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③治热水肿:栀子15克,木香4.5克,白术7.5克。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④治胃脘火痛: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栀子的食用方法
方法一:将栀子先祛除杂质和灰尘,再将其碾碎用筛子过筛,食用粉末。
方法二:将栀子对切,去除栀子的外衣,食用其中的果仁。
方法三:将碾碎的栀子放入锅中小伙慢炒,炒到栀子色泽呈现金黄色即可起锅,将超过的栀子放凉后便可以食用。
方法四:取出大颗粒碾碎的栀子,倒入锅中,大火翻炒,将栀子炒成黑色取出。
以上几种食用方法只是例举一二,栀子本身是一种用途较为广泛的中药材,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果要将栀子与其它中药材共同服用,还需经过医师或药师的指导。
关于栀子的介绍有什么?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山栀子,黄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苦,寒。
【栀子功效】
栀子有泻火除烦,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伤扭挫伤痛。
【主要成分】
含栀子苷(Gardenoside)、去羟栀子苷(Geniposide)、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苷(Genipin-1-β-D—gentiobio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8,10-去氢番木鳖碱)、鸡屎藤次苷甲酯、α-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藏红花苷(Grocin)、藏红花酸(Croetin)、京尼平-1-β-葡萄苷等。果皮尚含熊果酸(Ureolicacid)。最近有人从焦栀子中分离出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等9个化合物。
【栀子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护肝作用:
栀子能减轻CCl.所致肝损伤,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也有所恢复。栀子灌胃可使结扎总胆管动物升高的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二磷酸脲苷一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下降或复常,使降低了的肝脏二磷酸脲苷一葡萄糖脱氢酶活力上升。对CCl.所致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模型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栀子总皂苷同期干预后,大鼠高、中、低切下的全血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栀子总皂苷可以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血液的高黏状态;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也明显降低,则表明栀子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红细胞聚集指数也明显降低,表明栀子总皂苷尚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同时,栀子总皂苷还可以减轻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因此,栀子总皂苷同时具有降低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大鼠血液高黏、高凝、高聚的状态及减轻肝损伤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而防止瘀血的形成,保护肝组织。
(2)对胆汁分泌、排泄及代谢的影响:
栀子具有利胆作用。其醇提取物和藏红花苷、藏红花酸及格尼泊素均能使胆汁分泌增加。人服用栀子煎剂,可使胆囊明显收缩,有促进胆汁排泄作用。栀子水、醇浸膏能减少结扎总胆管兔血中胆红素的含量,似有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
(3)对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的影响:
十二指肠给予格尼泊素,能使幽门结扎的大鼠胃液分泌减少。静注去羟栀子苷或格尼泊素,能抑制大鼠自发性胃蠕动和匹罗卡品诱发的胃收缩。栀子醇提取物能兴奋大鼠、兔小肠运动。
(4)胃黏膜保护作用:
栀子总皂苷对由无水乙醇、阿司匹林、消炎痛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模型小鼠有保护作用。栀子总苷(50、100、200mg/kg)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实验性胃黏膜损伤,可显著降低阿司匹林型胃黏膜损伤过程中胃组织中MDA含量的异常增高,并可使胃组织中降低的NO水平明显回升。提示栀子总苷的抗氧化作用和促进胃组织中NO水平恢复正常与其胃黏膜保护作用以及促进胃组织中PG的生物合成相关。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取物,能减少自发活动,具镇静作用,且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能使睡眠时间延长,并使体温下降。栀子水提取物、去羟栀子苷及格尼泊素能抑制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故认为有镇痛作用。
3.抗炎镇痛作用
栀子甲醇提取浸膏可显著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加;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对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提示生栀子甲醇提取浸膏有显著的抗炎和一定的镇痛作用。口服栀子浸膏,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可以下调由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致炎因子IL一1B和TNF—α的水平。栀子提取物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甲醛引起的足肿胀,同时对小鼠、家兔软组织损伤均有明显治疗作用。栀子提取液可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淀粉酶、TNF—α和IL一6水平显著升高及大量炎细胞浸润的状况;同时栀子提取液能够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血中丙二醛水平,升高谷胱甘肽水平;还能够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
4.抗菌作用
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栀子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具有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