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文是什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文诗意: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系列:咏史怀古诗大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南乡子》:词牌名。京口: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
2. 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被金人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 北固楼:即北固亭。
4. 悠悠:长远的样子。
5. 年少万兜(dōu)鍪(mo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兜(dōu)鍪(mo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6. 坐断:占据。
7. 曹刘:曹操和刘备。
8.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作者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三、“永遇乐亭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是什么?
“永遇乐亭口北固亭怀古”一句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原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四、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从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常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感情,屈原说:“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尽而叹兮”。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陆游说的则更加明确,“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皆是心。”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已六十六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从国家危殆的局势到他个人孤危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都有了新的变化。作者虽已年迈,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词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尤其对当时韩侂胄没有做好准备就轻率北伐十分担心,于是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词中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这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辛词以前是极少见的。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市。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万端,写下这首词。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意思是:祖国的江山千古不废,可是,曾经在这里据长江之险,抗拒了曹操数十万大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却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到了。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生活,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接着词中又进一步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刘裕,是他的小名。“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寻常巷陌也无法寻觅到刘寄奴处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这几句意思说:刘裕也是个英雄人物,在斜阳照射的草树之中,在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还能指点出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在词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就不在话下了。词人说刘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刘裕当年北伐,先后灭掉了鲜卑贵族建立的南燕政权和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而这些地方在南宋时,都是金国的占领区。因此刘裕当年的战功又使辛弃疾更为向往了。意思是,追想当年,刘裕率军北伐,马壮兵强,军威赫赫,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真有席卷万里、如猛虎那样的气势呢!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那么词人是否因此而颓废消沉呢?没有,他密切的注视时局,希望能有朝一日为国效力。这里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
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主要是针对当时韩侂胄为了一己浮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事功,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想贸然兴师北伐的情况而发。词人怀着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去展开描述,先提出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刘义隆,他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却平庸无能,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没有做好准备,草率出师,结果大败。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作者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从孙权、刘裕到宋文帝三个历史人物构成三个层次,孙权坐阵江东,敢于北抗曹操;刘裕进而渡江北伐收复失地;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词人倾慕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感慨南宋集团中,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人物。另外又用宋文帝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可是韩侂胄并没有听辛弃疾的告诫。辛弃疾深深地为国事担忧,并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尽力。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在绍兴32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年了。望中——指登楼眺望之中。扬州路——指江苏扬州一带,词人南归时曾经经过,而当时扬州几经金兵焚掠,所以说烽火扬州路,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自己胸怀大志,可是43年过去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这三句中隐含着无比沉痛的感情。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堪——不堪。哪里能够忍受。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这三句仍然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词的结尾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廉颇在来使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并且披甲上马表自己不老,而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使者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可是还很能吃饭,他和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启用他。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眼看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意思是说: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壮心不已,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甚至像当年去询问、观察廉颇的人都没有一个。豪壮中透出激愤,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感情发展的高峰。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结束了这首词。
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但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由于作者胸襟开阔,思想深刻,站得高,看得远,因而这首词也就写得境界扩大,气魄雄伟,感情深沉。
五、请分析(辛弃疾>该怎样朗诵
根据这首词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应该选用壮怀激烈一类的音乐比较合适:
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
-
The
Best
Of
16
-
察尔达斯
古筝
-
高山流水
如果要用西乐的话:
陈美
-
The
Violin
Player
01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看看上面的和不合适,可以截取一段你认为合适的部分反正朗诵这首词不需要多长时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戈铁马,气舔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u),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嘹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