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多少?三口之家年收入达到多少才算达标呢?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国家并没有公布统一的准确的标准,因此我们只能从个人理解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我国还是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 社会 ,城镇和农村就业收入相差还是非常大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31元。
按照人均收入水平计算,三口之家的收入应当达到9.6万元,城镇居民的家庭需要达到13万元左右。对于城镇家庭中,年收入在10万元到20万元之间的,应该都能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吧。
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 》,按照受调查人员的情况,将收入群体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和高收入四类。中等收入群体,只是2000~5000元收入的人群,三口之家年收入约算7.2万元到18万元之间。这一收入的人群占比约占全部受调查人数的46%。另外,月收入5000~1万元的群体约占13%,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群体,仅占全部受调查人数的3%。
每年,国家统计局也会发布全国居民按收入5等分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这实际上就是按人口数量来统计的有关数据。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是7869元。20%的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是16443元。也就是说收入占全国最低的40%的人口人均月收入仅仅12156元,大约有5.6亿多人。这也是为什么约有6亿人人均月收入也就1000元的由来。
处于中间收入组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249元,也就是说这样的家庭三口之家年收入仅仅7.8万元左右。
另外,一个较为官方的数字口径是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当时明确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了4亿人。
不过相关的标准划分非常宽泛,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指的是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有一项非常通俗的标准是,中等收入家庭有 购车、购房和闲暇 旅游 的能力 。这样算起来确实数量不少呢。
可是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要想达到10万元到50万元,究竟有多难?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还算较好,夫妻双方年收入在5~25万元。可是如果要想一个人单打独斗,年收入实现10万元到50万元,还是非常难的。
根据202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 社会 平均工资,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平均工资收入为97379元。而城镇私营单位人均工资收入为57727元。由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仅仅1.72亿人左右,算上私营单位中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人群,预计总人数也就1亿人左右。
2020年全国就业人员仅仅是7.5064亿人,排名一亿名大约超过了87%的人。
而且全国如果仅仅有4亿人达到了10万到50万的收入标准,假设年收入超过50万的家庭有1,000万人,全国至少有10亿人达不到这一水平。
所以,其实我们每月挣三五千元的工资都是正常的,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就属于中等收入。
二、如何区分中等收入群体
目前,国内对中等收入者内涵的界定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以多维依据界定“中等收入者”
“定性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等收入者的内涵包括收入、教育、职业等综合指标。中等收入者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具有谋取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的能力,主要依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也可以拥有少量的私人资本,在生活上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具备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对其劳动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地位。
“收入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以纯收入指标来定义中等收入者,因为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积累财富及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
三、什么是中等收入
按照世行制定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
从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说,收入上下限应该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个群体的收入下限:等于全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上限:高于平均收入两倍。例:以2009年为例,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0700元,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其上限为:32100元。由此算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大约为30%。
而社会学认为:在一个现代社会中,通常认为中间阶层应占到一个社会的60%-70%,所以,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还是大大偏低。瑞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超过了60%(例:在“中等收入者网络认知状况调查”中,大部分网友认为中等收入者年收入应为5万-10万,这与专家给出的1-3.2万的区间,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存在着较高的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例:在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人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中国现在的居民收入分布结构类似于一个宽底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相差甚远。 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认为有社会责任心的中间阶层应该是社会中坚,但这有待于这个阶层的“自我意识(即常说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社会学理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4个阶层: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的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所以,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属于中间阶层,这样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按照这一划分,中等收入群体,正类似中间阶层。去年年底网络上走红的一个“被”字,获得很多人的共鸣,而最近虏获不少人心的则是一个“伪”字。前者说的是工资“被增长”、听证“被代表”等等。后者说的“伪中产”、“伪幸福”——表面光鲜的中等收入群体,很大一部分却是“房奴”、“车奴”、“卡奴”等众“某奴”的加身,再加上“短腿”的社会保障、高强度的工作、烦心的子女教育,使他们对生活压力的感知越来越敏感。“伪中产的伪幸福”的感叹,既是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疲于奔命的现实写照,也流露出他们的无奈和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