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故事的主要概括?

楚国有个人卖东西,卖的东西是矛和盾,他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他卖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什么东西都能捅破;又硕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古的盾,什么东西都不能击穿它。然后就有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去捅你的盾,那么结果是怎样的呢?然后这个卖东西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这就是自相矛盾的故事。

自相矛盾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      “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些人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nbsp;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即便是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没能完全参悟古人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古人的文章也蕴含着很多道理,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古代文献《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一起来看看吧!

详细内容

      01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02

      原文:《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03

      例句: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什么故事 自相矛盾故事内容

1、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2、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3、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的故事 自相矛盾是什么故事

1、自相矛盾的故事: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2、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概括自相矛盾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自夸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又自夸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的矛。当别人问他用他自己的矛刺他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

自相矛盾的后因以形容形势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合。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讲的是什么故事?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例句:

1、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2、《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