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僧最后是什么结局?有什么记载?
唐僧是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去世的,也算的上是正常病逝唐僧取经回来之后的生活非常的复杂,说好吧也挺好,说不好吧也非常的难受。
唐僧最辉煌的时候应该就是他取经归来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几乎所有闲着的人都跑来看他了,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当然唐僧的行为值得这样的欢迎,他凭借双脚走到了西域带回了非常正统的佛经。
唐僧对于佛教、佛经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里的喜欢,要不然他也不会历经艰难走那么远了。但是很多人根本就不喜欢也不重视佛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唐僧从西域回来了之后,名声、荣耀达到了顶峰。达官贵人、皇亲贵族、佛教大咖都想通过唐僧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唐太宗也有这样的想法。
李世民对于佛教并不感兴趣,甚至他对于佛教还有种厌恶的情绪。当时唐朝对佛教的管理是非常的严格的,佛教徒专用的身份证非常难获得,基本上只能靠老和尚去世之后才能空出新的身份证明。而那些没有这种身份证的僧人,是会被打压的。
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佛教经文,他在乎的是唐僧对西域的了解。因为唐僧的特殊经历,他对西域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李世民想要经略西域,非常需要唐僧帮他出主意。唐僧刚刚回到长安的时候,李世民就想让他还俗做官。唐僧因为志不在此,所以拒绝了。后来李世民更是多次邀请,甚至都有点下令的感觉了,但是唐僧一直没有答应。
虽然李世民没有强迫唐僧还俗,但是对他的人身自由还是进行了限制。唐僧曾经多次要求到少林寺里翻译经文,但是均遭到了拒绝。李世民不允许唐僧远离自己的视线。
不够除了不自由之外,别的方面唐僧还是比较舒服的。翻译经文、建造寺庙、讲经传道等等,这些李世民都是给与了不错的支持。公元664年,唐玄奘病逝,送葬的人达到了百万。
二、唐玄奘多少岁圆寂
正解,玄奘活了62岁。602-664.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里研究佛学、翻译佛经还有19年哦。
三、中国古代唐曾活到多少岁
如果题主问的是唐僧,那么他的原型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他活到62岁。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 ,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四、唐僧终年几岁?
唐玄奘生于602,卒于664年,共活62岁。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yi),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针对唐玄奘卒年的争议,我特将唐玄奘取经后的活动大事简介如下: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玄奘法师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后,初葬长安附近的白鹿塬上。5年后,朝廷为之改葬于今长安兴教寺墓地,专门建塔供奉。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军入长安,兴教寺墓塔被毁,法师遗骸为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即西安市户县紫阁峪的敬德塔下。
五、西游记里的唐僧丈死于何年?享年多少?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享年:42岁(或62岁)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河南洛阳偃师人,在现在洛阳宜阳花果山几公里处,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巴利语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