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在哪一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1977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扩展资料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的读书学习热情在高考制度的促进下持续发展。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不会答。
可是几年之后,试卷难度提高不少,从答卷反映出考生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可见高考极大地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
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选拔了27万人,却调动了几千万人。尽管当年高考录取率只有4.8%,570万考生中绝大多数没能考上大学,但高考恢复使每一个人可以有做大学梦的权利和希望。
1997年,多家中央报刊开展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活动,从应征文章看出,无论是当时考上的,还是落榜的,都对恢复高考唱出发自肺腑的赞歌。不少人虽然高考落榜,但由于受过高考总复习的煎熬,养成了坚毅的个性,得到了一笔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光明日报:恢复高考四十年
二、恢复高考是哪一年哪一月?
1977年9月恢复高考,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77年12月,全国各地573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构成了中国考试史上最强大的高考阵容。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冲破了十年动乱禁锢着的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的牢笼,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急先锋和主力军。从1977底到1978年夏的半年之内,由1080万青年学子汇聚而成的浩荡大军所参加的那两次高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49年新中国初建,各大高校仍沿袭之前单独招生的办法,195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对各个高校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规定报考条件和政治审查标准、统一招生考试和各校录用规则的办法,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1966年,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2年,部分高校以推荐方式,从工农兵及下乡知识青年中招生。直到1977年,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到重新恢复。
三、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
高考恢复时间是1977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中国是什么时候恢复高考制度的
中国是在1977年8月恢复高考制度的。
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邓小平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扩展资料:
恢复高考时的时代背景: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五、恢复高考是哪一年
1977年。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10月21日,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扩展资料: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进行制度改革,推出“3+2”考试制度,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使用统一命题的全国统考卷,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考
六、高考恢复是哪一年
高考恢复是1977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扩展资料:
恢复高考的决策,是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他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拍板决定的。但是,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一些想法,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开始酝酿了。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统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66年至1969年,中国大陆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教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
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及“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全国295所大专院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七届94万人。工农兵学员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大动乱的年代成为文化科学的传承者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脊梁。
但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的调查,在校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20%,初中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
把这些层次不同的学员集中在一个教室里接受大学教育,给教育组织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建设。北大、清华被戏称为“北京中学”“清华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