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督和巡抚相当于什么官职?

总督是指可以管理一省或者多省的民政军事总督的职权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但由于一些总督可以统辖皮败二、三个省(如两江总督、东三省总胡耐督),因此其实际权力往往要比现在的省委书记更大。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主要侧重于明政。其官职相当於现在的省委书记。

巡抚就是单独管理一个省的官员,军政民政都管,而巡抚又有两个属官,一个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分别是番台和臬台,分管民政和刑。

军事力量对比上,总督和巡抚都有各自掌握的军队,总督直接掌管的部队称为督标,巡抚的部队称为抚标。

这部分部队由总督或巡抚直接调配,但调动部队应通知中央的兵部或军机处,否则可能遭到弹劾。其将领由兵部任命,但总督巡抚也可直接任命,并报兵部备案。这也限制了总督对巡抚以势压人。

权力大小

按照权力大小来排列,顺序应该是,总督,巡抚,提督,道台,知府,如果按照品级高低来排列应该是,总督,提督,巡抚,道台,知府。

总督官阶燃做颤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等衔高配至从一品,统辖着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但侧重于军事,被尊称为"督宪"、"制台"。

巡抚起初也是临时性的,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这点和总督的性质差不多。但到嘉靖时,巡抚逐渐地方化。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二、总督和巡抚谁官大

总督大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扩展资料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凳者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饥粗皮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烂差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百度百科-巡抚

三、巡抚是几品官

巡抚是从二品官。

巡抚,官名,别称抚军、抚台,明清官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代洪武也出现了巡抚之名,并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汪薯德时期,到嘉靖年间基本确立。清沿明制,并对辖区进行了调整。

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巡抚任用多为大臣会推后,再由天子任命。

总督介绍

总督,明清埋陵老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制军等,官阶为正二品。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

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弯升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与经济。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