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古代历史上的状元

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国(张献忠)稿改2人。

四川第一个状元,是内江人范崇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科状地及第,大魁天下。范崇凯“善属文,下笔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范元凯与之齐名,时称“梧酮双凤”。

四川最后一科状元—骆成骧,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189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

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川东北的阆中。阆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冲”之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上,这里不仅孕育出《太初历》、浑天仪的创造者 落下闳,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祖孙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和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周谯,以及南宋骁将、岳飞爱婿张宪法等历史名人,而且延生了5个状元。他们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唐宪法宗元初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尹极,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已丑科状元陈尧叟,宋真宗咸丰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辛未科状元冯涓。“二尹”既是市内的状元街即为他们的故里。有趣的是,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年岁。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二陈”也是兄键歼判弟状元,更是“文武兼备”的状元宰相。陈尧叟,相貌俊伟,博闻强记,“出典方州,入为侍中,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他才智过人,久典枢密(军政),能悉记军马之籍。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人称“小由基”,有政声。尧叟之弟兄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三陈”皆一代名臣,有“贤相”之誉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

四川先后出了4个状元宰相,除“二陈”外,还有仁寿人何桌和中江人苏易简。何桌,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状元,历任中书舍人、侍讲、御史中丞,他一身正气,历刚直不阿,论王黻、蔡京、宋面、童贯等“六贼”奸邪专横十五罪,被贬出知寿州。钦宗继位,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力阻割地,反对与金人议改裤和。他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开封府(首都市长),旋拜尚书右仆射(右丞相)兼中书侍郎,请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桌被金兵俘获,绝食而死,终年仅39岁,后人称其为“忠烈状元”。苏易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时年22岁。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殿试时,他所试三千余言,援笔立就,太宗赞赏不已,擢冠甲科第一。易简嗜酒,善谈笑,旁通释典,以文章著名,著有《文盲四谱》、《续斡林志》及文集20卷。惜于英年早逝,终年仅39岁。

在四川状元中,还有一些诗人、学者、作家,其中”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小东坡”赵逵和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张孝祥等最为著名。杨慎(升庵),新都人,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时升经筵讲书官。世宗为武宗堂弟,世宗欲推举生文兴献王,加封兴献帝称号,杨慎等力谏,逍贬,被遣戍云南高昌卫,流放37年,72岁客死异乡。杨慎自幼警敏,日诵万言,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有“神童”之称。杨慎流放之余,博揽群书,著述甚丰,有《升庵集》81卷,诗词2300余首,杂著100余种,并行于世。“明代记诵之传,涉猎之广,推杨慎为第一”,史称“文坛巨宗”。

赵逵,资阳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赵逵少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登第后官至中书舍人,刚正不阿,不附权贵秦桧。他善诗文,高宗尝谓之“文似苏拭”,被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等。张孝祥,简阳人,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倾刻数千言。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中状元后,即上书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在任建康留守时,又极力赞助张俊北伐,被弹劾落职。后任荆南知府,兴办水利,筑寸金堤,置万盈仓,以储漕粮,颇有政声。后因病退居芜湖,死于中暑,终年只有38岁。张孝祥为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他的词意豪迈,不忘恢复,景象壮阔,情辞慷慨,有《于湖集》、《于湖词》等著作传世。另外,还有宋徽宗时状元、《易论》作者冯时行,宋宁宗时状元、《绪云文集》作者浦国宝,均为重庆人,也都是当时四川著名才干。

有趣的是,四川还有个“好运气”状元——即四川的最后一个状元骆成骧。当时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新挫,此二句八字尤使光绪皇帝深受感动,便以朱笔圈“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八字,将骆成骧从二甲撰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与此恰恰相反,四川大文豪苏轼却因“一语失状元”。原来,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试后,25岁的苏轼写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其他考官的赞赏。文章提出,刑律与奖赏应从仁爱的观点出发,本着关心爱护百姓的基本思想,采用制法从严,执法从宽的办法,多奖励,少动刑,就可以取得民众的拥护和自觉执行。他还举例说:“尧之时,将杀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杀之三(该杀,该杀,早就该杀)。’尧曰:“宥之三(要宽恕,要宽恕,还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张以教育为主,可杀可不杀者不杀,能少杀就少杀;至于奖赏,则可赏可不赏者,则赏之,这样就会取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经欧阳修和考官们商议,决定取苏拭为状元。但考虑到在琼林宴(皇帝赐新科迸士的宴会)上,皇帝可能问到唐尧和皋陶的对话,出自何经典著作,怎样回答呢?答不出,则显露试官学说浅薄;答错了,涉嫌欺君之罪。于是便派参评官梅尧臣去找苏轼落实出处。东坡回答说,尧是个慈祥宽厚的人,皋陶是个严肃正真的人,根据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想象他们会那样讲的。梅尧臣听了,气愤他说:“你年岁不大,却胆量不小,太不严肃了。你怎么能随便地杜撰呢!”结果,苏轼便由一甲第一名状元降为一甲第二名榜眼。

二、四川状元骆成骧有后代吗

据了解,四川状元骆成骧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当时的状元。关于他是否有后代,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一些记录中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

据记载,骆成骧是四川省彭州人,他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中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进士,成为了状元。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誉为“才子佳人”。

在他晚年时,他曾经担任过四川省的一些官职,但是因为他的清廉正直,不愿意接受贿赂,所以在官场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后来,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过着平凡的生活。

关于他是否有后代,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宏此史上的一些记录中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他悄哗的家族在四川省彭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有一些后代。但是,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总之,四川状元骆成骧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成为了当时的状元。关于他是否有后代,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启绝行可以证明,但是他的家族在四川省彭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有一些后代。

三、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殿试时写了什么让他考上状元?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建到清朝晚期结束,经历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选举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举制度在百姓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国家栋梁。

古代的家庭里如果出现了一位状元,那个人便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不过状元毕竟是凤毛麟角,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状元加起来也不到500人。

正因为状元等级的人才很稀缺,所以大家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状元身上,因此历史上流传了很多有关各大状元的奇闻轶事。基于这个原因骆成骧作为清朝时期四川地区的唯一一位状元,他的经历更让人惊叹。

骆成骧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光绪年间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统治者,但也只是名义上,而真正的掌权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虽然看起来比较懦弱,但是他还是心怀抱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清朝完成改革。

可是凭借光绪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光绪皇帝想了一些方法来拉拢人才。其中,科举考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毕竟在殿试时,皇帝会亲自监考,能够通过皇帝的考查获得第一名的人也是人中龙凤。骆成骧就是在光绪皇帝寻找人才的时期出现的,而他的经历以及知识正好是光绪皇帝所需要的人才。

骆成骧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原本出生在一个李姓家庭,他母亲在他年幼时期病逝,他的父亲因为没有能力便将其送给了一位姓骆的商人,自此改名为骆成骧。那位骆姓商人因为经营不错,赚了一些钱,骆成骧因此能够上学读书。

而骆成骧天生喜爱读书,非常有天分,所以他的养父便请了专人教他。骆成骧没有浪费养父的一番心意,他勤奋好学,取得了好成绩。

1893年,骆成骧28岁,他在四川举办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三名。在这之后的第二年,骆成骧又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可惜的是在北京参加会试时,骆成骧发挥的并不好,最终名落孙山。

因为北京距离他的家乡路途遥远,而骆成骧也并不甘心最后这个成绩,所以他就留在了北京继续学习。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的他生活并不如意,还是依靠着朋友的接济他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两年之后,清朝政府再次举行会试,这一次骆成骧把握住了机会,中了进士。

成为进士之后,骆成骧获得了参加殿试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见光绪皇帝。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只依靠“之乎者也”并不能够挽救国家,所以他提出以“时局策论”为考核标准来选拔人才。这对骆成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孤身在北京的这两年间,不仅凳前深入了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亲身感受了北京的政治变动,同时感受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以及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

相比较其他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考生来说,骆成骧显然更有优势。他在书写答案的时候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答卷。不过,在他将要交卷之时,抬头看到了坐在龙椅上略有忧愁的光绪皇帝,于是再次提笔,在试卷的末尾写上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

这次殿试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光绪皇帝来说,这是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大清命运的机会。因为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他想借助于这次考试建立自己的势力,希望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的忠臣。

基于逗档这个目的,当光绪皇帝看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时,心中顿时感触颇多,最终喜极而泣。光绪皇帝没有想到他真的找到了如此忠心的学子,随即便钦点他为“状元”。

骆成骧在做官之后,没有辜负光绪皇帝的期望,一生为官清廉,山粗乱忠心不二,可惜清朝灭亡已成定局,骆成骧也没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民国建立之后,骆成骧还被邀请担任临时议会的议长,威望极高,这得益于他“以廉政为先、以百姓为先”的为官理念。1926年,骆成骧病逝,百姓们自发为其悼念,可见其备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