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指的是哪三农?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三农”问题是指的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问题。
“农业”问题,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
“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然后再去剥削他,这样他虽然感到悲苦,但也无奈,因为他不能自由的流动,只能忍受别人的剥削。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
“农民”问题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
二、三农指的是哪三农
三农工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研究三农工作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三、三农指哪三农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三农”工作主要背景
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充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
四、三农是哪三农 关于三农的介绍
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2、“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3、“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五、三农指的是哪几个呢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关注三农自身,更要注意从“三农”之外的对面采取对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农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农指的是哪几个?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解决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稳定、民族复兴。一是在农业方面,取消了古代的种地征税政策,从此农民不交农业税,也没有了任何提留和摊派。种田种粮政策随后取消,并增加了对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二是对农村建设也采取了很多补贴政策,在修桥修路、通水通电、新型农村建设等方面都给予政策优惠,农民基本不需要集资或摊派。3、为改善农民生活,首先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扶持资助、危房改造、新农村合作医疗、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等补助措施。三、关注三农问题的背景,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丈读为每人每年丈欠新建筑税约3.28万美元。二者比例为3.28:1(2005年为3.22:1);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届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年均0.69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85%。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实行全家合作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进农村产业化。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临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南方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遥遥领先于第二产业和三产业。农民认为种田收入不足,因此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农民进城工作的现象,但城市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大量集聚在城市、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热情下降,农业投资开始下降,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农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状况是中国总体生活状况的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最大挑战,导致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明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