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无论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元代时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亦或是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他们都做到了始终如一。
慎独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最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细微的东西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当处在无人管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放松甚至是放纵心理。而“慎独”就好比是一面盾牌,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避开陷阱,使我们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在人生这场旅途中,慎独的要求一刻都不能松,无论何时何地都需坚守原则,恪守道义,严格自律,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的意思:
1、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2、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3、“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4、“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的意思是什么?
护理学中“慎独”意思是: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慎独”也是一种修为境界。达到“慎独”这种境界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慎独包含态度与方法。谨慎治学态度,推动”知行反“认识模式,以穷理尽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慎全独一。
护士培养慎独精神的意义:
1、由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
2、加强护理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3、避免护理差错、医患纠纷的发生;
4、有利于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关于慎独的儒学名词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慎独
百度百科-护理学
慎独的意思
慎独的含义?
慎独的含义:指人在没有旁人监督休闲独自待着的时候,更加需要谨慎、慎重从事,自觉遵守该恪守的道德准则。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处:出自东汉时期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翻译: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扩展资料:
“慎独”的蕴义分析:
1、一为律己。此为于大群中求修身之道。强调一己之言行合于社会要求,合于人伦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社会的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2、二为真己。此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长而善消,人渐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养心莫善于寡欲”。
3、三为完己。此为于个性中求修身之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人虽同此一大群,但其个性则千差万别,各有所思、所想、所虑、所言、所行、所求、所得、所失。但其所本则一,即本于人性,本于人群大道,所以个体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伦大道的完成与实现。
4、四为超己。此为于崇高中求修身之道。人之为人,所以最为天下贵者,在其具有万物所没有的超越性。人总是不甘于为存在而存在,总要寻找一种意义,追寻一种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是自我的充分实现,也是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双向超越,弗洛依德称之为“超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慎独是什么意思?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注释]
1、“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2、“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3、“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启示](约束自己的为人之道不能一刻离开),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要面对自己才需要真的勇气,才是真的严格要求。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选自聂文涛让我学《中庸》
"慎独"的意思?
尊敬的zhouxioum :
慎独,即是自律,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详细请看下面: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慎独 的意思
【意思】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处】《大学》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拓展资料【引用】 1、《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魏·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3、宋·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蒻兰 衣弊衣为驿卒女, 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4、《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5、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慎独"的意思?
尊敬的zhouxioum :慎独,即是自律,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详细请看下面: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慎独”的含义?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都提到一种慎独,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第8章) 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五行》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在《五行》的作者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五行》又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君子慎其独也。(同上) 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表达,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衰绖)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在传文作者看来,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所谓“舍体”,即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而返回于内在的心理状态。
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心的意志、意念。“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如《庄子·大宗师》说: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这里的“独”与《五行》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所以庄子的“见独”与儒家的慎独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
《五行》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第9章)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
“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如《礼记·礼器》说: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
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郑玄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
《礼器》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五行》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慎独呢?《尔雅》云:“慎,诚也。”
而据《五行》传文,独是指“舍体”,也即内心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五行》的“能为一”、《礼器》的“内心”等等。
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 二 有学者可能会有疑问,将慎独释为诚其意,是《五行》等篇的特殊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难道《大学》、《中庸》的慎独也是指诚其意吗?回答是肯定的。
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指诚其意,《大学》、《中庸》也不例外。先看《大学》的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出现两个“必慎其独也”:前一个“慎其独”是指“诚其意”,意思非常清楚;后一个“慎其独”前,由于有“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需要做一些辨析。朱熹对此的解释是:“闲居,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大学章句》)按照朱熹的理解,这段话是说,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
然而,从他见到君子后试图掩盖自己恶行来看,他并非不知道应该为善去恶,只是一到一人独处。
慎独什么意思
慎独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