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从几月几号开始

什么是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也不是春季的开始

所谓“四季”是温带地区的气候概念。温带(Temperate zone)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通常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占地球总面积大半。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欧洲大部分和美国都地处北温带,都属于温带气候。一年12个月,粗略说来,春夏秋冬基本平分,每季占三个月。寒带(极地)和热带(如印度、印尼、非洲大部分等)无所谓“四季”。古今中外,对于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天文学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用阳历计算的,也就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等分点计算的,并不是(如许多人误会的那样)以阴历(月亮历法)计算的。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很长、太阳高度较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按照近代天文学的“四季”划分标准,是以 春分(3月21日左右——比立春要晚 45 天)、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中国古籍记载的标准

中国有些古籍上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6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这“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古代民间还习惯用农历月份来表示四季,以每年阴历的正月为春季开始,四五月以后为夏季(标志为五月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以后为秋季(标志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以后为冬季(十一月称为冬月)。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就算作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中国气候学家提出的标准

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就是说:当候温(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达到10℃以上、低于22℃时为春季;候温大于22℃为夏季;候温在22℃到10℃之间为秋季;候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但是一般在中国最普及的也就是从立春开始真正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二、春天是几月份到几月份?

在我们所在的北半球春天是3-5月,我国农历1-3月为春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春天是9-11月。

季节一共有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次年2月,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陆续开放。冬眠的动物逐渐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

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进入春季,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三、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春天

气象学上的春天,是这样定义的: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一年中的第一次(北半球)均大于、等于1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以当地2时、8时、14时、20时的温度,取平均数),则以第一天作为春季的开始日。

但是,春季是杂暖还寒的时节,有时冷空气入侵,温度往往急剧下降,因此现在有的地方又加了一条:接下来即使有低于10度的日子,也不能超过连续的5天。否则不认为是春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