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谁知道艾姓氏的起源?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关于艾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始于夏后氏,是禹王的后代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因地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略》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 省临洮县南。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场屋文腐烂,南英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
二、艾姓的起源是什么?
1、汉化改姓为氏
尔克孜族、锡伯族、白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亦有以艾为姓氏。
2、外来民族艾姓起源
元朝中后期至顺年间任裕州(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达鲁花赤的中东波斯回族艾米那后世以艾为姓。
留居中国的犹太人中有艾姓,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后)来华经商、后定居于国都汴梁(今开封市)等地的犹太人中有艾姓。
3、更姓改名
春秋时期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第6世孙季梁(孔子之叔),隐居于齐国艾陵(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南),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艾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后世以艾为姓。
迁徙分布
艾姓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布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和江西修水一带。秦汉以后,有艾氏族人迁徙到今甘肃临洮、天水和河南平舆、洛阳等地,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
北魏时,在汉化改革的推动下,由去斤氏改姓而来的艾氏族人迁徙到北魏新都洛阳(今属河南),与当地艾姓人融合在一起,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叶茂,鼎盛一时。唐末五代之际,艾姓族人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远徙到今福建者。
三、艾姓的来源
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其后人以艾为姓,汝艾祖籍天水,故天水为艾姓发扬之郡。艾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历史上艾姓重要人物有:商朝艾侯、唐朝镇军辅国大将军艾朝、书法家艾居晦、宋朝画家艾宣、诗人艾可叔、元朝名医艾元英、明朝征西前将军艾万年、礼部侍郎艾常富、清朝刑部尚书艾元徵、武显将军艾肇昌、现代工程院院士艾兴、经济学家艾春荣等。
艾姓的渊源有四支:风姓、子姓、姜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风姓:女娲氏之后有汝氏。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以名为氏。风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3500年,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艾姓的去向。
第二支源出子姓:商朝武丁之后有艾国,侯爵,故地似在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汤阴。周武王灭商前,艾侯被俘,国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31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姜姓: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艾孔即裔款,春秋时齐景公大夫,其封邑在艾陵(故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其后人以邑为氏。姜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
第四支源出芈姓:艾,春秋时为吴国艾邑,吴公子庆忌居地,战国初归楚国,为楚大夫封邑,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以邑为氏。芈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24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