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虎和柿饼的童话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中住着一只凶猛的老虎。一天晚上,它肚子饿得“咕咕”叫,就下山去找东西吃。它来到一户人家,走进大门,在二门旁里窥视。
屋子里有一个小孩正在“哇哇”大哭。母亲说:“孩子,别哭了,你再哭,老虎就来了!”孩子仍旧大哭不止,母亲生气地说:“别哭了,给你柿饼!”孩子立即不哭了。
门外的老虎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它以为叫做“柿饼”的东西比自己还厉害。于是它悄悄地走出大门,来到牛棚想捉头牛吃。冷不防,有什么东西骑到了它的背上,“唉唷!这该不是‘柿饼’吧?”老虎害怕起来,挣扎着想要逃走。其实这家主人想去牵牛,因为天黑看不清楚,把老虎当作了牛。
主人看“牛”挣扎得很厉害,就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老虎害怕了,拼命跑起来,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天渐渐亮了,主人低头一看,原来自己骑在老虎背上,吓得大喊“救命”摔到了地上。老虎正跑着,只感到背上一轻,好象背上的东西掉了下来,它也顾不上回头看一看,急忙逃回了老虎洞里。
后来,这只老虎要死了,临死的时候它把子女都叫来,对大家说:“咱们老虎是山中的大王,天下没有使老虎害怕的东西,只有一个叫‘柿饼’的,它比虎还要厉害,你们可要小心啊!我在年轻的时候被它捉住过,差一点儿就没命了,这件事我以前从未告诉过你们。‘柿饼’,天下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它呀!”老虎流着泪,叹了一口气。虎儿们听了这话也吓了一跳,它们想:我们总觉得天下没有东西敢和我们比,既然连父亲都敌不过它,那当然是可怕的东西啦!可是它们从来没听说过‘柿饼’是什么东西。于是虎儿们一起问道:“‘柿饼’长得什么样呀?”但这时虎儿们的爸爸早已绝了气。
爸爸去世后,虎儿们仍旧相亲相爱地生活,一直也没有见过那个叫做“柿饼”的可怕的东西。
又过了好几年。有一天,一只小虎独自出去猎食,它遇着了一只狐狸,狐狸看见虎刚想逃走,就被小虎一下子抓住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狐狸。”“狐狸!我爷爷去世时告诉我们说,天下比我们厉害的东西只有‘柿饼’,你的肉好吃吗?”
“狐狸不是老爷们吃的东西。”
“我就是老爷!”
“是的,您就是老爷。因为狐狸只有骨头没有肉,所以老爷们见了狐狸都说:‘你去吧!’然后就放我走。”
“我不知道这个道理,那好,你走吧!”
狐狸并没有立即逃走,它小心地问道:“老爷们很怕‘柿饼’吗?”“是的,那是天下最可怕的东西……”狐狸看见小虎吓得浑身乱抖,微微一笑,逃走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里,老虎们都各自回到洞里睡觉了。突然,天崩地裂般的声音惊动了全洞的老虎,它们都跑出来看,可什么也没有,老虎们刚要回洞,又传来了这样的喊声:“‘柿饼’!‘柿饼’!”
一听这句话,老虎们立即联想到爸爸的遗嘱,虽然已过了不少年了,但它们谁都没有忘记,老虎们都不敢出声了。
过了一会儿,“柿饼”“柿饼”的喊声又传来了,从山顶上走下许多老虎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那怪物有两只很大很大的'眼睛,一闪一闪的,乌黑的面孔,滑溜溜的头上的双角虽然很尖锐,不过身体太小了,看上去好象牛头狗身,一幅怪可笑的模样。可是它们摇动着大头,双角摆出向前冲锋的姿势。老虎们看到它们这种模样,又想起爸爸的遗嘱,知道这些怪物是不可抵抗的,吓得不住地发抖。
从这天起,叫做“柿饼”的怪物占领了虎洞,老虎们费了很大心血储藏起来的肉成了“柿饼”每日的粮食。
“柿饼”们不许老虎进洞,而且每天要有最强壮的老虎替它们站岗。
“柿饼”们白天都不出来,只等到夜里才走出洞来东奔西跑。它们根本不猎兽,只等着老虎打完猎后给它们送上最好的食物。“柿饼”们要洗澡,老虎们就得下山去打水;“柿饼”们要吃兔子肉,老虎们就得去捉兔子;“柿饼”们要喝酒,老虎们就得下山去偷人家的酒。凡是有了好吃的,好玩的,老虎们必须送到“柿饼”洞里去。倘若有不听命令的老虎,“柿饼”们就把它捉进洞里去。
冬天到了,满山都是羊毛般白白的积雪,野兽们因为天冷都躲起来了。可是,从“柿饼”洞里每天都传下命令,督促老虎进贡。老虎们每天都要出去猎兽,可每天都是空手而归,偶尔捉到一只兔子,饿急了老虎自己便吃了。
于是“柿饼”们勃然大怒。“你们不把贡品送来,让你们的‘柿饼’老爷们挨饿,这真是岂有此理!一定是你们自己把肉都吃了。我们不能轻饶你们,从今以后,你们必须每天送一只老虎到洞里来!”“柿饼”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老虎们只得将自己的同伴送进“柿饼”洞里。送进洞里的老虎结果如何,这是谁都能料到的,老虎们每天都失去一位同伴。
这样过了几年,每到冬天,老虎们照例每天送一个同伴到“柿饼”洞里去。
又过了好多年,老虎的数目一天比一天减少,老的老虎都老死了,小的老虎一进“柿饼”洞里就不能出来,照这下去,不久老虎的种族就要灭亡了。
正在这个时候,老虎家族里出了一只小老虎,它很聪明又有勇气。看到老虎的这种恶运,它想:究竟因为什么我们老虎每天都要牺牲掉一个?它翻来复去地研究这件事,最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一种迷信。“‘柿饼’是比老虎还厉害的兽类”的传统心理危害了我们老虎家族,才弄成今天这个样子。“柿饼”果真比我们老虎厉害吗?大家团结起来就打不败它们吗?
它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别的小老虎们,它们都很赞同,大家讨论进攻“柿饼”的计划。年老的老虎们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这还得了!‘柿饼’们是不好惹的!”它们劝告小老虎们不要闯出大祸来。可是年轻的老虎们对于这些意见丝毫不理,并且更坚定地团结起来了,积极准备着。
一天深夜,小老虎们一齐呼喊着打进了“柿饼”洞。
在以前,“柿饼”也许是一种很厉害的动物,可是这些年来它们一直靠老虎供养,当然没有多大力气了,况且年少气锐的小老虎们成群结队地一齐冲进去,“柿饼”怎么能够抵挡?
“柿饼”们一时恐慌起来,它们纷纷跪在地下恳求着:“虎老爷请你们饶命吧!”
小老虎们看到“柿饼”的模样,不觉吃惊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柿饼”“柿饼”,平时被当作可怕动物的“柿饼”,谁料到就是戴着黑牛头的狐狸!老虎们又气又羞,把这些狐狸全都杀了。
原来狐狸从那只小老虎口中得知老虎很害怕“柿饼”,并且“柿饼”是老虎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于是狐狸就装扮怪物欺骗老虎。
消灭了“柿饼”,老虎们兴奋异常。年老的老虎对那些勇敢的小老虎们刮目相看:“呀!后生可畏呀!”
二、关羽斩颜良是精心准备好的一场阴谋吗?
拿破仑站在阿尔卑斯山上,睥睨天下,说阿尔卑斯山就在我的脚下。鲁迅后来提到这件事,指出他当时所以那么威风,乃是因为身后带着许多兵。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白马之战时候的颜良也大致如此。
无敌是假想,实际上纵然颜良二十合把徐晃拍回去确实神威凛凛,但偶们反过来寻思凡超一流大将有几个没被群欧过的。假如把许老虎身边搁上张辽徐晃——都不用夏侯家跟曹家的人出马,颜良一个人打得过么,最多也就是跟当年吕温侯一样架隔遮拦不住,回身便走。
偶们知道当时颜良的十万大军只有他一个将领(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演义里基本上就是这样写的。虽然少不了偏稗牙将,但总指挥就他老哥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曹操放手下大将去围欧颜良,从数据上看是能打赢的。但颜良后边十万精兵是袁绍精锐的说,只消颜良大刀一举,说"同志们跟我冲啊!"则曹操的弟兄们断然顶不住。后果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难得颜良是刚而自矜的人。放下主将的架子出来单挑,那么曹操这边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敲掉颜良。河北十万军中此外再无一个成名人物,大树倒了,多强壮的猢狲也只是猢狲。
所以徐晃第一个冲了出去。打了几下子,觉得颜良这人实在是个异数,手底下很强,照他这样子给他五百兵就够了,居然还带了十万精兵。整个一个犀牛,不但有角而且皮厚。所以打几下就战略性撤退。颜良除此之外再没有持久性战例,所以跟徐晃这一战是判定颜良武力的主要依据。偶们知道战略跟战术有主动配合跟被动配合,鉴于后边说"诸将悚然",徐晃这次败退大致上属于被动配合,即反正没想再打也恰恰正好打不下去了。借坡下驴。
徐晃的速败导致了曹军斩首计划的不成功。当时是三国时代,马均跟诸葛亮固然巧思,也终究还没发明出地对地导弹,所以收拾颜良还只有靠人。白马这边徐晃既然败了,跟他水平相若的上了也是白搭。当时曹营单挑第一人恐怕就得数许小老虎。但许老虎攻击弱于防守。叫他冲阵过去斩无名下将是可以的,碰到稍微厉害点的就要纠缠一阵子。从颜良的表现上看,俩人最多也就是打平。打平不行,万一这边曹操增援,那边颜良一喊同志们冲啊曹操就又危险了。
所以必须把他弄死。颜良不死,此战难捷。那怎么才能让他死捏?
曹操跟程昱同时想到了关羽。
关羽的武力在曹营是有说服力的,首先杯酒斩华雄那是曹操亲见。其次土山一战一个人恶战曹军好几个这也是大家周知。武力既高又善于速攻,这个角色给他妙极了。
其次一点,虽然曹军诸将跟颜良单挑屡战屡败,这在客观上反倒起了个骄敌的作用。颜良本身就那性格,曹操再一捧——其实本来也不见得存心捧,但反正打不过,不如败的利索点。所以颜良气焰顿时烈了几分,同时坚定了颜良继续跟人单挑的信心跟乐趣。
第三关羽一直在许都,属于生力军,对颜良的厉害没有认识——评话武松里武松就是因为不知道吴千的厉害才敢跟他动手并且错着杀掉他的。吴千武艺在鲁大师之上,而武松那两下子就是鲁大师的七成,但武松赢了。可见初生牛犊不怕虎跟形势比人强两句话都是正确的。
到这时候,虽然关羽未至,在曹操这大谋略家的眼里,颜良的脑袋已经光荣搬家了。所以才有"恐他立了功便去"的说法。这里边关羽的武力只占一方面,局势的确立又是另一方面。因人而成事。除关羽之外,曹操几无完成这个斩首行动。在毛本里基本就是没办法了,所以说关羽后来虽然走了,也对得起曹操。在罗本这边……也许曹仁还有希望。曹仁很猛的说。
即便如此,当关羽亲身来到白马的时候,等待他的仍然是一场激将。关羽红脸汉子不禁逗。他这人属于冲动型,遇强愈强,碰到中游的反倒会没脾气。在曹操跟张辽(两个白脸)的一唱一和下,关羽的斗志被挑到了个很高的程度。
按斩首计划的步骤,下一步就是关羽冲下去跟颜良打啊打啊,颜良几天来单挑轻松取胜,心里无限满足,忽然间碰上个狠人,只要稍一失误那就小命去矣。但没想到的是,关羽这次斩首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利索。罗本里明文交代这是因为颜良接了刘备的口信,从而从正面说明了工作时间搞兼职的危害性——会掉脑袋的。
综上,关羽斩颜良与其说是一次突袭不如说是精心准备好的一场阴谋。颜良因而败亡是毫不奇怪的事情。这一战成了关羽的名,同时奠定了袁绍的最终失败——并不在于颜良,而在于他居然敢让这一个孤将领十万兵出来而不加一个参谋或副将,由此可见当时的袁绍已经多么昏头。他不是没有人啊。
三、写几个描写老虎的词语
1.描写老虎的词语有哪些
养虎自啮、虎头虎脑、放虎归山、饿虎扑羊、虎视眈眈
一、养虎自啮
白话释义: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朝代:北朝
作者:杨炫之
出处:《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翻译:养老虎,咬伤自己,养奸遗患
二、虎头虎脑
白话释义: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
朝代:近代
作者:老舍
引证:《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三、放虎归山
白话释义:也说纵虎归山。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朝代:晋
作者:陈寿
出处:《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翻译:如果让刘备讨好张鲁,就是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
四、饿虎扑羊
白话释义: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朝代:明
作者:洪楩
出处:·《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
五、虎视眈眈
白话释义: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
朝代:周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翻译: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想要追逐
2.描写老虎的词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虎皮羊质 虎狼之国 饿虎攒羊 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
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见羊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逢羊 逢:碰到,遇到。
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纵虎出柙 〖解释〗放虎出笼。
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 纵虎出匣 〖解释〗放虎出笼。
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同“纵虎出柙”。
以肉喂虎 〖解释〗比喻白白地送死。 养虎自遗患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养虎自贻灾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养虎自啮 〖解释〗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啮,同“啮”。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解释〗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三夫成市虎 〖解释〗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同“三人成虎”。 人中龙虎 〖解释〗比喻人中豪杰。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解释〗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捋虎须 〖解释〗捋:抚摩。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
拉大旗作虎皮 〖解释〗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画虎刻鹄 〖解释〗①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
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画虎不成反类犬 〖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虎踞龙蟠 〖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同“虎踞龙盘”。 虎踞鲸吞 〖解释〗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虎据龙蟠 〖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荡羊群 〖解释〗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
同“虎入羊群”。 虎党狐侪 〖解释〗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虎超龙骧 〖解释〗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变龙蒸 〖解释〗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狐藉虎威 〖解释〗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
打死虎 〖解释〗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初生之犊不畏虎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之犊不惧虎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一山不藏二虎 【出处】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解释】比喻两人不能相容【示例】【故事】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解释〗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捉虎擒蛟 蛟:蛟龙。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龙。
比喻本领大。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
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鱼鲁帝虎 谓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
泛指文字错讹。 鹰扬虎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
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鹰视虎步 见“鹰视狼步”。
鹰瞵虎视 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鹰瞵虎攫 见“鹰瞵虎视”。 引狼拒虎 见“引虎拒狼”。
引虎入室 犹言引狼入室。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
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肉啖虎 见“以肉餧虎”。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羊落虎口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
亦作“羊入虎口”。 养虎自啮 啮:咬。
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养虎自残 见“养虎自啮”。 养虎自毙 见“养虎自啮”。
养虎贻患 同“养虎自遗患”。 杨虎围匡 《史记·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杨,通“阳”。后因以“杨虎围匡”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养虎为患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养虎伤身 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养虎留患 同“养虎自遗患”。 燕颔虎须 形容相貌威武。
燕颔虎头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将、勇士。
燕额虎头 同“燕颔虎头”。 绣虎雕龙 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熊腰虎背 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熊据虎跱 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柙虎樊熊 柙中的虎,樊内的熊。
比喻被囚的恶人。 握蛇骑虎 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豕虎传讹 同“豕亥鱼鲁”。 身寄虎吻 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
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如龙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狼如虎 见“如狼似虎”。
如虎生翼 同“如虎傅翼”。 如虎傅翼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
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如虎得翼 同“如虎傅翼”。
敲山震虎 见“敲山振虎”。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前怕龙,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潜龙伏虎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
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猛虎深山 喻勇武而势盛。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猛虎出山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
形容动作勇猛。
3.描写“老虎”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老虎”的词语有:虎视眈眈、龙潭虎穴、狐假虎威、生龙活虎、虎落平阳
1、虎视眈眈 [ hǔ shì dān dān ]
基本释义:虎视:像老虎那样看着。眈眈:注视的样子。形容凶狠而贪婪地注视着,伺机攫取。
出处:《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2、龙潭虎穴 [ lóng tán hǔ xué ]
基本释义: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出处: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三折:“不甫能撞开了天关地户,跳出这龙潭虎窟。”\n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俊,这个字似乎是错的吧)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例句: 警察决定深入龙潭虎穴,调查案件的前因后果。
3、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基本释义: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句:他哥哥当还乡团团长,他狐假虎威仗着他哥哥的势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4、生龙活虎 [ shēng lóng huó hǔ ]
基本释义: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便把捉不得。”
例句:30多个战士,生龙活虎,一拥而上,背的背,扛的扛,挑的挑,抬的抬,很快就把院子清理干净了。
5、虎落平阳 [ hǔ luò píng yáng ]
基本释义: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虎落平川被犬欺。”
例句:这叫做虎落平阳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4.描写老虎的词语有哪些
养虎自啮、虎头虎脑、放虎归山、饿虎扑羊、虎视眈眈一、养虎自啮白话释义:啮:咬。
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朝代:北朝作者:杨炫之出处:《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翻译:养老虎,咬伤自己,养奸遗患二、虎头虎脑白话释义: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朝代:近代作者:老舍引证:《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三、放虎归山白话释义:也说纵虎归山。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朝代:晋作者:陈寿出处:《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翻译:如果让刘备讨好张鲁,就是把已捕获的老虎放回深山四、饿虎扑羊白话释义: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
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朝代:明作者:洪楩出处:·《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
五、虎视眈眈白话释义: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
朝代:周作者:姬昌出处:《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翻译: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想要追逐。
5.描写老虎的成语
虎视眈眈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虎体熊腰 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虎头虎脑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虎头燕颔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虎尾春冰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虎落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
虎珀拾芥 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虎啸风生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
6.描写老虎的词语
养虎自啮、虎头虎脑、威风凛凛、饿虎扑羊、虎视眈眈
一、养虎自啮
白话释义: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朝代:北朝
作者:杨炫之
出处:《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翻译:养老虎,咬伤自己,养奸遗患
二、虎头虎脑
白话释义: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
朝代:近代
作者:老舍
引证:《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三、威风凛凛
白话释义:威严可畏、有气势的样子。
朝代:元
作者:费唐臣
出处:《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
翻译:看见现在的御台威严可畏、有气势的样子
四、饿虎扑羊
白话释义: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朝代:明
作者:洪楩
出处:·《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
翻译:一个第一次接触到女性的人,就像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
五、虎视眈眈
白话释义: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恶狠狠地盯着。
朝代:周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翻译: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想要追逐
7.描写老虎的四字成语
卧虎藏龙、
三人成虎、
龙争虎斗、
狐假虎威、
龙虎风云、
龙潭虎穴、
为虎作伥、
虎视眈眈、
九关虎豹、
龙腾虎跃、
暴虎冯河、
降龙伏虎、
虎头蛇尾、
如虎添翼、
与虎谋皮、
虎踞龙盘、
骑虎难下、
一虎不河、
狼吞虎咽、
虎背熊腰、
酒虎诗龙、
照猫画虎、
调虎离山、
马马虎虎、
虎落平阳、
生龙活虎、
谈虎色变、
拒虎进狼、
敲山震虎、
虎口拔牙
虎踞龙蟠、
虎略龙韬、
如狼似虎、
龙骧虎跱、
放虎归山、
虎头虎脑、
豺狼虎豹、
养虎为患、
官虎吏狼、
龙骧虎步、
虎口逃生、
潜龙伏虎、
龙吟虎啸、
龙行虎步、
将门虎子、
风虎云龙、
为虎添翼、
画虎类犬、
打马虎眼、
虎啸风生、
虎落平川、
燕颔虎颈、
虎兕出柙、
势成骑虎、
养虎遗患、
虎口余生、
虎视耽耽、
两虎相斗、
纵虎归山、
燕颔虎须
四、想知道虎牙许皇是谁?
虎牙许皇是一位给很多虎牙主播刷礼物的大哥。
许皇,2021年3月份出现在虎牙,4月28号根据数据统计,许皇的总消费已经达到上千万,虎牙能刷的狠人很多,君子哥,汪总,塌哥,梦哥,白衣哥,蛋总等等一系列烟雨楼,凌烟阁神豪都有能力消费这个数额并且还有人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但是在如此断时间内,消费达到这么高的,也就许皇一人。
许豪的消费数据
从虎牙新晋神豪“许均儒”的消费数据来看,他主要在虎牙星秀版块消费。在虎牙星秀版块他的消费比例达到了98%,只是零散地打赏了几位有些主播和颜值主播。
目前这位凌烟阁的新神豪,还在“暴力消费”的阶段,按照这个趋势刷下去,估计体量也是非常惊人的。
五、北京说唱歌手有哪些
1、孙骁
孙骁(AKA骁),1990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说唱男歌手,男子说唱组合龙井说唱成员。2007年,加入说唱组合“龙井说唱”。
2、孙旭
孙旭(AKA Ghost),1985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说唱男歌手、影视演员,男子说唱组合龙井说唱成员。
3、田青
较劲组合成员,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一位学生,凭着对hiphop多年的热爱决定自己玩上了说唱。
4、白佳
较劲组合成员,平时会听各种风格的音乐,一直在结合自身以及无处不和谐的国情摸索探寻一条真正适合中国HIPHOP发展的路线。
扩展资料:
孙旭,来自于龙井组合的他,有着独树一帜的京韵嗓音,利用中国古典元素与HIP HOP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说唱作品。
孙旭多才多艺,《告诉你们什么是HIP HOP》是由孙旭自编自演的影片,讲述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物质和亲情的双重压力下走向梦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旭 (龙井说唱组合成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骁 (龙井说唱组合成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较劲组合
六、三国时期四大美女-八大统帅-十一武将排名,个人的分析和观点!
1. 三国四大美女:
排第一的毫无疑问是貂蝉,人家都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行列了,其他人没法比。
三国中其他有记载的美女还有:大小桥、甄氏、邹氏、樊氏、刘备的甘夫人、孙权的步夫人、刘备的吴皇后等等。如果硬要选3个凑满四大美女之数,我认为还是选大小桥和甄氏。
大小桥(后来被改为大小乔)一直被认为是孙策、周瑜的绝配,一时被传为美谈。《三国志 周瑜传》也有这样的记载:“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据说后来曹操也想在打下江东后得到大小桥,这并不是没有依据,曹植的赋里就有这样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算是铁证了。
至于甄氏,也是因为容貌美艳,相继嫁给了袁熙和曹丕。曹植还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在《洛神赋》中将她比作洛水之神。可见曹植文章写得好,宣传的力量是很大的,其他美女可惜了,没有曹植的好赋替她们打广告。
2. 八大统帅:
所谓军事统帅,并非冲锋陷阵的猛将,也不是运筹帷幄却不率军作战的谋士,而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统筹全局,负责大战役的战略家、军事家、谋略家,正样的人必须是军事全才,懂得合理安排部队行程,作战单位协调、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以及士气鼓舞等等。我列举的八大统帅为曹操、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孙策、孙坚、吕蒙。以下说明理由:
第一大统帅毫无疑问是曹操,曹操在群雄逐鹿的中原,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一统北方,实在是真正的兵法大家。他先后平定的割据大军阀有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张绣、陶谦等,曹操身经百战而且他研究兵书,开创评注《孙子兵法》的先河,曹操的武功即便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也是首屈一指的统帅,作为军事战略天才的毛泽东主席对其赞赏有嘉是有道理的。西晋只所以能统一中华,其基础就是曹操打下的。
第二统帅我认为是周瑜,别的不说,赤壁之战让他名垂青史,只此一战就足以让他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因为赤壁这一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如同官渡之战,奠定曹操占据三分之二天下的基础一样。
当时的曹操空前强大,若此战胜利,则中国汉民族将极有可能结束分裂,完全统一,那样将开始新一轮中国封建王朝的循环怪圈,而江南也将推迟其开发,大大落后中原生产力水平,无法马上成为以后的汉族偏安政权的避难所。周瑜在此次决战中指挥有方,调度得力,尤其能很好处理东吴指挥高层的内部分歧,最终挫败强大的曹操军团,为东吴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三大统帅个人认为是诸葛亮,国家教育局钦定教材《中国历史纲要》谈到三国历史时,只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曹操,另一个就是“三国时期能与曹操相媲美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亮真正活跃在军事舞台上可谓生不逢时,当蜀汉国力膨胀,空前强大时,指挥千军万马的是刘备、关羽。等到两位兵败身亡后,留下了一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烂摊子,但蜀汉国运能享四十年,全赖此人。
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内忧外患。当时吴蜀交恶,陆逊虎视永安;曹丕窥蜀,常掂量时刻先伐蜀,后取吴的问题;南方丛林中,少数民族叛乱,杀州官,掠百姓;乱臣趁先主新亡,联合蛮夷反叛独立;朝廷荆益派系纷争等等。诸葛亮重振朝纲,然后北伐,可惜此时的蜀汉离强盛时期相去太远,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加上先后对手都是一时之杰,如曹真、司马懿、张郃等,所以不能全胜,但即便如此,也能进退自如,除一伐惨败、二伐无功外,其余均有小成。
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注写兵书,部分流传于世,尤其是如何管理军队方面的理论很有实际价值。诸葛亮擅长治军,他的军队战术素养很高,而且士气高昂,令行禁止。其对手司马懿看过他的营寨后叹道“天下奇才”。
第四大统帅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擅长闪电战,克日擒孟达便是例证。司马懿能比较灵活的处理军务大事,而且能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司马懿一生最光辉的军事成就是在陇西、关中战场。他忍辱负重,以坚守策略使诸葛亮北伐不能有大的进展,最终拖死对手,为曹魏除去心腹大患,同时也摧毁了蜀汉立国的栋梁,使其日益腐败疲弱,成为三国中最早亡国的政权。司马懿为荆州都督时,也让陆逊、诸葛瑾等东吴大将军的军事没有进展,实在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同时也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军事统帅。
第五大统帅我觉得是陆逊。三国后期,吴国的安危全系陆逊一身,正值壮年的陆逊配合吕蒙完成了对荆州关羽的偷袭,最终让吕蒙成其全功,击杀了关羽;在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准备复夺荆州而御驾亲征时,陆逊给久经战阵的刘备予迎头痛击,让刘备最终遗恨永安宫,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抵抗曹魏进攻江南的作战中,能固守天堑,是其指挥艺术水平的体现。他的欲退先进之策,也让魏人自叹不如。
但陆逊在指挥进攻攻坚战方面几无战果,似乎存在不足,不过瑕不掩瑜,陆逊不愧为三国后期的军事统帅。
第六大统帅是孙策,孙策是猛将不错,但同时他也是著名的军事统帅,他能够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就打下江东,做到了别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实在不是军事将领能做到的。而且当时周瑜只是跟随孙策作战,到孙策死后才独立统军。
孙策能够迅速占据江东,与他不计前嫌、重用降将也有很大关系,根据《三国志 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
孙策起兵前是跟随袁术的,而他起兵的基本人马也来自袁术。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很是喜欢他,曾叹息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但是,袁术一旦自立为帝,孙策马上和他断绝关系,联合曹操讨伐袁术成功。这说明他在政见上有远虑,非鼠目寸光的楚霸王可比,也不像他父亲孙坚那样盲从袁术。
所以,《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也就是说,吴国的基础,实际上是孙策奠定的。
第七大统帅,我认为是孙坚。孙坚在演义中被罗贯中大大削弱了,其实这不是历史上的孙坚。历史上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大多“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曹操和孙坚真正为国作战。曹操失败了,被迫退回去。孙坚则不同,他从长沙一路向北,一往无前,所有阻挡他的力量都被他击溃,演义中说他差点被华雄杀死,事实上正是他杀死了华雄,震慑了董卓。后来他又数次击败董卓的部队,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以避孙坚,孙坚单独进兵洛阳。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智勇兼资,可惜打仗喜欢冲在最前面,最后也因为轻入重地而死。
第八大统帅,应该是吕蒙。吕蒙原本只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将领,后来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进步很快,让鲁肃不得不刮目相看。他后来成为文武兼备的军事统帅,拒曹操于濡须、速下皖城,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最能体现他军事指挥才能的还是袭取荆州一战,一举夺下荆州这一战略要地,改变了当时的格局,使得江东势力在长江上游有了稳固的军事据点,改善了吴国的防御形势。吕蒙对后来吴国的长期稳定是有很大功劳的。
PS: 其他将领还有很多,比如魏国的五子良将、邓艾、钟会等,蜀国的姜维、魏延等,吴国的徐盛、丁奉等,我觉得他们大多数被称为大将比较合适,比统帅的层次稍低。
3. 十一武将:
楼主这里说的武将,是着重于他们的武力吗?如果是,那么我觉得是:吕布、赵云、马超、颜良、文丑、张飞、典韦、许褚、庞德、关羽、黄忠。其他张辽、徐晃、张郃、甘宁、太史慈、孙策、孙坚、华雄等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