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是什么意思?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2020年6月25日,是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继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 “坚守耕地红线” 主题后,再次将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耕地红线,为什么要严守耕地红线么?
一、耕地红线有没有必要坚守
01
一提到耕地红线,大部分业内人士会想到一个数字,十八亿亩。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自始有之,在房价高涨期间甚至成为房价的挡箭牌,被认为是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开发商的舆论攻势功不可没。也有很多经济学者从市场原教旨的角度讨论十八亿亩红线的废除,可能在其眼中所有非市场化的都是邪恶的要废除的。茅以轼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发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可废除的研究成果,原国家粮食局长当场拂袖而去。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肆掠全球,受国际疫情影响,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开始宣布限制大米出口。越南可是全球大米第三出口国,一瞬间仿佛回到2008年,东南亚各国宣布暂停大米出口的情景。4月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认为今年4、5月份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2020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增至2.65亿,较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今年全球每30人就有1人可能会饿死,每天有8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也就是十个地球人就有一个吃不饱。A股市场农业股疯涨,非典时期屯的盐还没吃完,很多人又要开始搬空超市大米了。好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粮储局介绍,中国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这其中起到基础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我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18亿亩以上。
二、18亿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02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刚刚好是十八亿亩,真的如茅以轼等人所说拍脑袋得来的么。其实18亿亩的计算结果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过程。农田需要量=粮食总需求量/(粮食单产*基本农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其中,粮食总需求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粮食自给率。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采用2030年人口高峰值为16亿。国家统计局根据1995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30-2050年的人口增长做了预测,如果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现在的1.9水平,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高峰14.8亿,2050年降到14.2亿。如果总和生育率在21世纪头十年降到1.6,人口规模在2020年达到峰值水平,为13.77亿,2050年将降至12.34亿。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根据东西方人口的消费结构差异以及我国人口的消费结构在20年内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历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判断我国对粮食的人均总需求为400千克/人。依据1979-2004年的粮食单产数据建立的粮食单产预测模型,预测2030年的粮食单产可以达到6706千克/公顷。因此,如果继续加大政府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同时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在未来的25年内至少可使粮食单产再增加25%,实现粮食单产5700千克/公顷,是完全可能的。我国2004年复种指数为1.26,考虑到生态建设和农田休耕等要求,确定2030年的复种指数为1.2.按此计算,到人口高峰期的2030年,我国具有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农田需求量为1.04亿-1.19亿公顷,由于农业经营有一定的风险性(自然灾害、制度风险等),经综合考虑设风险系数为10%,则基本农田的需求量为1.144亿-1.309亿公顷,即17.16亿亩到19.635亿亩。
三、现在还有必要维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么
03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的峰值。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亿,1981年突破10亿,2019年突破14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人,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需要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约2000万,显然是不可能的。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可以看出,即使面临人口下滑的长期趋势,但峰值人口比预计的减少2%,不足以影响18亿亩的大数。耕地红线对生态和粮食安全有极大的保障作用。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四言诗: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形象的体现了中国人对粮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粮食对人口的制约。金圣叹点评中国历史长期处于一乱一治的循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盛世人口繁衍过快引起粮食紧张,导致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乱世易子而食。中国很多战争,都是由人口密度过大引起的,最终以人口大幅度减少而结束。18世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而造成人口过剩,不可避免地出现饥饿、贫困、战争和失业等现象。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无法养活10亿人口;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再度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某些经济学家希望把群众对房价的怒气转移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上,认为都是由于耕地红线导致建设用地减少,房价暴涨。并提出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允许购买境外粮食可以降低耕地保有量。且不谈房价高涨是否是由于耕地红线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以同样国内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较高的猪肉为例,只要有10%的缺口无法满足需要到国际市场购买,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会把价格炒到天上去。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对于粮食安全保证来说,耕地数量的保障是基本条件。严守耕地红线,才能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意袭击所击垮。《战国策》写过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想吞并边上的郑国,奈何当地民风彪悍,担心代价巨大。有大臣献了一策,派人教郑国养蚕,同时大幅提高丝绸收购价格,降低粟米价格。郑国人纷纷弃耕养蚕,第二年楚国宣布不买丝绸,同时抬高粮食价格,郑国不战而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护中国自主自立于世界的能力。
18亿亩耕地红线的来历
18亿亩红线是指全国耕地总数目要至少保持在18亿亩以上。决不能因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而使耕地大量减少。是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的耕地总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耕地红线为什么是18亿亩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家根据人均用粮标准、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需求预测以及耕地需求量预测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出来的,是针对当前土地流失严重的特殊情况提出来的。
18亿亩是综合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粮食单产等因素测算划定的。考虑到复种指数,18亿亩耕地对应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亿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17亿亩,其余用于棉、油、糖、菜等种植。
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发布,提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性指标。
耕地红线简介
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下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
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
2005年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采用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的老数据,当时全国的耕地数据为18.3亿亩,这是后来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之一。
2006年,国家统计局与原农业部基于当时人口、粮食亩产与复种指数等综合因素,计算出若确保2010年和203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则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
同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18亿亩耕地红线,这也是耕地红线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我国耕地红线是多少亿亩
中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
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底线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每项数据的变化,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从发布的结果看,我国的耕地调查数据比原来掌握的有所增加.
此次耕地调查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影响,我国实有耕地数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粗放利用土地现象依然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18亿亩耕地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指全国耕地总数目要至少保持在18亿亩以上,决不能因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而使耕地大量减少。
2006年春天,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并且第149次常务会上也着重强调了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不仅要管到2010年,而且要管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平均水平。再加上城市建设、工业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使得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土地的人口压力愈来愈大。
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是为了保持中国粮食安全稳定的耕地总数。守住这道红线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为了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18亿亩耕地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