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守财奴的故事
葛朗台的故事
一八二七年,葛朗台已经八十二岁了。他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了解财产管理的秘密。他不能走动,但坐在转椅里亲自指挥女儿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堆好。当女儿将储金室的房门钥匙交还他时,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时用手抚摸着。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唤欧也妮前来,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死了。
在《儒林外史》中有4个守财奴,他们分别是谁?
在《儒林外史》中只有1个守财奴,为严监生。
一、中国四大吝啬鬼分别为:
1、李梅亭-钱钟书,《围城》;
2、卢至-徐复祚,《一文钱》;
3、监河侯-庄子,《外物》;
4、严监生-吴敬梓,《儒林外史》。
二、外国四大吝啬鬼分别为:
1、夏洛克 -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 - 莫里哀,《悭吝人》;
3、葛朗台 - 巴尔扎克,《守财奴》;
4、泼留希金 - 果戈理,《死魂灵》。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中的守财奴“严监生”介绍:
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
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
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
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吝啬鬼 (名著中四大吝啬鬼)
古代四大守财奴
1. 中国四大吝啬鬼之监河侯 ,来自庄子《外物》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的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也有人喜欢开毫无意义的空头支票,但是远水救不了近渴,大话、空话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 中国四大吝啬鬼之卢至 ,来自徐复祚《一文钱》
《一文钱》这出戏写天竺舍卫城第一富豪卢至悭吝成癖,被安了一个雅号,叫"臭卢员外".他不仅对外人极为吝啬,对家人也斤斤计较,一毛不拔.他给妻儿及家里的奴婢限定了每日的口粮:每人每日二合米.阿兰节上,卢至算计着到朋友那儿蹭饭吃,以节省自己家粮食。路上拾到一文钱。当见到众乞儿一起享用自己的所得,饮酒行令不亦乐乎,并嘲弄自己时,卢至大伤自尊,决定花掉一文钱。买了芝麻,躲到山顶独吃。佛陀化作僧人,向卢至化银子,卢至不给。僧与卢至饮酒,卢至大醉。僧人变为卢至模样,回家散分其家财。真卢至回来后,被当成悭啬鬼驱逐家门,卢至奏闻国王,佛陀施展佛法左右着宫人不许卢至进入。卢至只好求救佛陀,终于醒悟,与妻子同时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3. 中国四大吝啬鬼之严监生 ,来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严监生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响的一进一出,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伸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到:“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有见面?”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上前问到:“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4. 中国四大吝啬鬼之李梅亭 ,来自钱钟书《围城》
李梅亭带着一箱药梦想发财,却不肯给同行生病的孙小姐一包仁丹治病,吝啬得掏出启封过的小药丸才肯送人;在小镇经费不够了,李梅亭假装钱财充公却私攒买烟买山薯,并且躲在墙角吃独食被方鸿渐发现了;这可见他不愿分享,没有集体感。满口仁义道德却半路在镇上嫖土娼;自己爱打牌却禁止别人打牌。
从世界四大守财奴身上可以学习到的理财观念和启示
; 世界公认的四大守财奴是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泼留希金,他们分别是四部著名小说中的人物,以贪婪、吝啬、可恶臭名远扬,是世人嘲讽的对象。不过,理财师认为,这四人在做人上无疑是失败的,但在守财上却不乏亮点,从理财上说,或能让人有所启示。
夏洛克——贪婪精明
夏洛克,这位威尼斯商人,天生就有着精明头脑和商业天赋,抓住高利贷机会挣下诺大的家业。他对金钱无比贪婪吝啬,对女儿、仆人,甚至是自己,都是无比的刻薄,家财万贯,却从不享用。英文中有句谚语,“贪婪是好的”。某种意义上说,贪婪是奋斗的动力,只不过夏洛克走了极端。
阿巴贡——精打细算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可以称得上嗜钱如命。除了刻薄对待家人、仆人,逼儿子取有钱的寡妇,逼女儿嫁有财的老爷,他甚至于病态到饿着肚子睡觉,半夜借吃马棚里的荞麦。阿巴贡对自己的财富精打细算,每一笔财富的增加,每一笔开支,都了如指掌。
葛朗台——敏锐的洞察力
葛朗台病态的执著,使他成为财富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葛朗台为了财产折磨妻子,赶走侄子,断送女儿幸福的一面。葛朗台出身平凡,但他抓住了一次次机会,无论是迎取富商女儿,还是趁法国大革命囤积居奇,以及而后抄底土地,都表现出惊人的眼光和谋略。
泼留希金——只进不出
相比其它三位守财奴,泼留希金守财最绝,迂腐,可笑又可悲。泼留希金吃穿有如乞丐,迷恋一切实物,疯狂的敛财,为此甚至可以去偷窃。以至于家中粮草变成粪堆,面粉变成石头,泼留希金仍乐此不疲的敛财。
这四大守财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的缺点和恶劣之处自然要唾弃。但理财师认为,他们虽品行恶劣,但在理财上却不乏积极的一面。
四大守财奴的来历
西方文学中的四大守财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守财奴(正确的应该这样下定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吝啬鬼》中的阿巴贡、《守财奴》里的葛朗台及《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但说到守财奴,一般都会加上中国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欧洲四大吝啬鬼:
1.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3.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4.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详细资料: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四大守财奴是谁?
1、夏洛克
出自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2、阿巴贡
出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或译名为《吝啬鬼》。
3、葛朗台
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4、泼留希金
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
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闻名。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另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吝啬鬼——严监生,以及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上的四大吝啬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