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感应是谁发现的
电磁感应是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
1831年10月1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并系统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发现将电能和机械能联系了起来,为建立完整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具体指的是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都会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由于法拉第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
发现电磁感应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奠定了实验基础,为人类获取巨大而廉价的电能开辟了道路,在实用上有重大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标志着一场重大的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事实证明,电磁感应在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化、自动化方面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是由谁发现的
约瑟夫·约翰·汤姆森。
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提出了葡萄干模型(枣糕模型)。
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重做了赫兹的实验。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强的电场,他观察出负极射线的偏转,并计算出负级射线粒子(电子)的质量-电荷比例,因此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采用1891年乔治·斯托尼所起的名字——电子来称呼这种粒子。至此,电子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被汤姆逊发现了。
扩展资料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
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要重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电荷的最终携带者是组成原子的微小电子。在运动的原子中,每个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正常情况下,在物质中电子和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它们携带的电荷相平衡,物质呈中性。物质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质子比电子多)。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电子比质子多)。这个过程称为摩擦生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
三、电磁感应现象是谁发现的?
电磁感应是由法拉第发现的。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由此受到启发,研究逆过程,希望由“磁”产生“电”。从1822年开始,法拉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历了多次失败,终于在1831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其装置是在软铁环上绕A、B两个线圈。线圈A接电源,线圈B自行闭合,在B附近放磁针,磁针相当于一个检流计。当电源接通或断开的瞬间,B附近的磁针出现摆动。这说明B中此时有电流通过。
“电磁感应”发现意义
当闭合回路是导体时,在感应电动势的趋动下,闭合回路将产生感应电流;当回路不闭合时,磁场B随时间的变化或回路相对于磁场的运动仍将在回路中引起感应电动势,并且该电动势与制成回路的材料无关。实际上,即使在真空,变化磁场仍会在其周围激发出一个涡旋电场的电动势。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的一个里程碑。它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不仅促进了电磁理论的发展,而且在电工、电子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电磁感应可制成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及许多电感元件。
四、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
1831年10月1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并系统描述了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又称磁电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背景简介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也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指的是在通有电流的导线周围产生磁场,放入磁场的小磁针会发生一个偏转。
奥斯特电生磁的发现,激发科学家寻找磁生电现象。受奥斯特的启发,法拉第在182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并且,1822年,法拉第在日记里写下“磁生电”这么一想法。从1822年算起,一直到1831年,法拉第带着目的地进行了很多实验,以期发现磁生电现象。
1831年,法拉第在一个圆形铁环上缠绕2个线圈,一个线圈接电源,另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当第一个线圈在接通或断开电源的瞬间,发现另一个线圈有电流通过。于是,“磁生电”现象就被法拉第发现了。一般认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法拉第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圆盘发电机。
奥斯特“电生磁”的发现,与法拉第“磁生电”的发现,共同开启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诞生。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五、1820年丹麦科学家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应该是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迈克尔·法拉第是一般被认定为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人,虽然弗朗切斯科·桑特代斯基(Francesco Zantedeschi)在1829年的工作可能对此有所预见。
1831年,一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科学家发现了磁与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意义:
法拉第的实验表明,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法拉第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了如下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变化率成正比。
感应电动势用ε表示,即ε=nΔΦ/Δt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揭示了电和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人们制造出了发电机,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从此迈进了电气化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