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羚羊峡的历史
旧时,由于科技不发达,无机动牵引的水上运输工具,这样,东下的船艇还可顺路直放,西上的船只就要靠撑蒿抬橹、架桨扬帆更多的时候要由船工系缆登山拉纤。
明代以前,纤道错落不整断断续续,行走不便。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高要县知县陆驹从这里经过,体会到纤工苦况,遂开始在峡山冷坑等处筑桥梁,以便利行人和船只上行。到明万历十年(1582年)才凿石路,称为“峡山旱路”。明万历三十九年,高要县人陈一龙集资重修,并筑桥13座,峡路才算真正成通途,这就是西江古栈道较完整的雏形。清嘉庆二年(1799年),高要县知县裴盛清再加以修理,筑桥19座,栈道更完整。
据说,羚羊峡口北岸有一洞,曾建有“羚峡古刹”,因地处羚羊峡口,故而得名峡山寺。古寺始建于萧梁时代(公元502~577年),唐时已很著名,曾是肇庆的一处佛教胜地。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杨衡以及以“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扬名的许浑等,对峡山寺皆有题咏。唐朝以前,羚羊峡有很多猿猴出没,在诗人笔下留下了不少猿啼三峡的文章,而到宋以后的诗歌文章,不再发现有猿啼的记载。峡山刹胜,曾为明、清代肇庆八景之一,可惜古刹近代被毁,今只留遗址。
山中的页岩是制作端砚的石料。山上有峡山寺、归猿古洞、清风阁、摩崖石刻、裴公十九桥、峡山旱路、涵碧楼、桂元精拾、葬花冢、伏波公子廊、龙门一洞天、古炮台等古迹,加上峡山合一的自然风景,唐、宋年间已享有盛名,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之地。也因而留下大量的诗词文赋作品,唐代裴铏著名的作品《孙恪传》所写的就是峡山寺和归猿古洞的传说故事。“羚峡归帆”也被历代评为八景之一。
羚羊峡地处西江下游,是由北面的北岭山脉,南面的烂柯山脉,经西江河水的切割作用而成,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起羚羊山,东北至后沥,全长7.5公里。传说仙人鞭羊往广州,路经此地,一羊见这里风景秀美不愿离去而得名。
羚羊峡的景观,在隋代已被人们认可,唐宋以来,沈佺期、宋之问、张说、李邕、张九龄、李绅、许浑、余靖、周敦颐、郭祥正、米芾、陈与仪、李纲、葛长庚、李昴英等达官名流登临游览,并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杨衡称赞羚山景色“胜绝固难俦”,沈佺期则具体描写说“黄猄骄而受训,山鸡戏而频舞,猿猴斗玩,虎啸山林,山鹰低空盘旋,白鹭结伴翱翔于山峦江水之上”。唐时裴俐《传奇》中的《孙恪》(《袁氏》)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隋朝到清朝,在不足8公里的羚羊峡,其古迹有史载可查的遗址,先后有峡山寺、灵华寺、龙华寺、文殊清庵、天后庙、娘娘庙、太监庙、镇溪庙、伏波公子庙等。
羚羊峡在唐朝已定为端溪妙景。明代以后,肇庆八景又有羚峡归帆、砚渚清风。现存景观有仙猿古洞、出入山虎、望夫归石、羚山炮台、砚坑遗址、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峡山旱路和清风阁摩崖石刻等。
二、南北朝梁国是在南京还是常州?
梁朝(502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三、琅琊榜南梁是哪个朝代
《琅琊榜》的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而这个南梁朝代,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参考!
琅琊榜书中朝代背景
1、琅琊榜所处的历史时期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大通”是梁武帝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许是因为大多朝代太过“短命”,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为人熟知。不过,细读历史后会发现,其实南北朝的精彩纷呈并不逊于风云三国、盛世大唐。 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方。在北方,北魏强大,但因民族矛盾太过尖锐,一直战乱不止。而南梁建国初期,由于皇权斗争,宗室血案屡见不鲜,政权更迭频繁,致使南弱北强的格局日趋严重。
2、南梁时期的“兰陵萧氏”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登基(502年)后,任用贤才,勤于政务,这一局势得以改善。萧衍是个非常长寿的皇帝,在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皇帝长寿榜上,除了清朝的乾隆皇帝(89岁),他排名第二,活了86岁。他在位48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梁武帝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世家子弟、贵族血统。他的祖宗是大汉名相---萧何,电视剧《琅琊榜》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历史上门阀制度最盛行的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是中古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的主体。而“兰陵萧氏”在南朝权倾百年,正是当时门阀社会的真实写照。
南朝近一百七十年历史,齐、梁两朝都是萧氏王朝。萧氏一门共出了21位皇帝。梁武帝萧衍是萧何的25世孙;他所取代的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萧何的24世孙,他们同出“兰陵萧氏”,是同宗叔侄。换句话说,南朝的齐、梁两朝,还有后来的西梁,改朝换代只是换国号、换皇帝而不换姓氏——皇帝都姓“萧”,都是“一家人”。此外,兰陵萧氏还出了30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所谓“两朝天子,九萧宰相”,兰陵萧氏满门显贵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的隋唐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中,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趁隋末战乱在江南称帝的萧铣(萧皇后的父亲和萧铣的祖父是兄弟)、唐太宗初期的宰相萧瑀(萧皇后的亲弟弟),还有唐高宗的宠妃萧淑妃,也都是出自“兰陵萧氏”。南梁疆域非常广阔。简单来说,洛阳(或者洛水)及淮水以南都是梁的领土,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还有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水以南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海南。
3、琅琊榜剧中的真实历史人物
历史上,梁武帝在位时期,南梁的外敌,前期是北魏,后期是东魏和西魏。看来,电视剧《琅琊榜》对原著的改编,在时代背景方面,既有对历史的参照,也有虚构的架空;既与原著有所区别,又与历史有所不同——故事依托的时代背景并非真正的南梁! 电视剧《琅琊榜》除了提到大梁、东魏,还提到霓凰郡主(刘涛饰演)临危受命、率军抵御大梁南境的'强敌“大楚”,“楚”这个国号春秋战国时期有,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南北朝时期并没有。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梁帝有四位皇子,其中有三人都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而几位后宫人物也与剧情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关注一下真实历史上梁武帝家庭成员的情况。剧中梁帝的家庭成员虽然不少,但值得与历史上梁武帝的家庭成员稍作比较的,只有他的三个儿子——太子萧景宣、誉王萧景桓、靖王萧景琰。
剧中梅长苏(胡歌饰)12年后重返帝都报仇雪恨时,太子萧景宜35岁,誉王萧景桓32岁,靖王萧景琰31岁。而这时(539年),真实历史上的南梁太子萧纲37岁。其他仍活着的皇子中,五子萧续36岁,六子萧纶约33岁,七子萧绎和八子萧纪都是32岁。看来,剧中三人在年纪上与历史人物还算吻合。 不过,以剧中人物的结局来看,太子萧景宣与历史上的南梁太子萧纲结局不同:历史上,萧纲在前太子(昭明太子)萧统死后继任东宫成为太子,最终做了皇帝,即后来的梁简文帝。而剧中,萧景宣最后被废黜了太子之位。
《琅琊榜》大梁这个朝代是虚构的,实际当中并不存在。
其实,《琅琊榜》里的大梁,萧家诸位皇子、林家将军,都是架空的历史。电视剧《琅琊榜》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海晏。海晏曾透露,虽然这部小说是一段架空的历史,但是她在写作时,还是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梁的背景。而历史上的南梁,皇室就是姓萧,和《琅琊榜》中一样。不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就是作者的虚构了,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参考。
剧中设定
该剧中描写的朝代是南梁武帝时期,皇帝姓“萧”,剧中出现的国家有大梁、大渝、北燕、夜秦、南楚等国家,其中夜秦最小,南楚地处偏远,有能力影响中原大地局势的无疑是大梁、大渝及北燕三个国家,大渝国占有关中、四川等地,北燕的国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大概在今河北、京津那一片,南梁则是占领长江及淮河两岸的大片土地。
关于琅琊榜书中朝代是历史架空一说
《琅琊榜》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大通”是梁武帝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
534年(有说535年),北魏破裂为东魏、西魏。如果以534年为界线,剧中的“12年前”在北魏破裂前,“12年后”在北魏破裂后。这一节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得到体现:12年前,赤焰军对抗的是北魏军;12年后的再两年,赤焰冤案得以昭雪,林殊重披战甲、出征对抗的敌军已变成东魏军。
不过,这样分断南梁历史并不恰当。北魏破裂确实是历史的大事件,不可能对南梁不产生影响,但南梁有自己奇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走向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有“分水岭”效果的变化。南梁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应该是525年。
注:历史学家认为,520年是南梁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梁武帝改元普通。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
525年,萧衍的次子萧综叛梁投魏。说起萧综,他认为自己是前南齐天子(后来的东昏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为了不继续“认贼作父”、“为父报仇”,这才叛变投魏。这件事,对于重视皇室血脉、宗室稳定的梁武帝来说,是个很大的攻击。萧衍从此更加笃信释教、不务政事。此时,萧衍62岁,在位24年。
而北魏在位的天子孝明帝元诩这一年16岁,是个六岁即登帝位的少年天子,在位10年。一个王朝,幼主临朝,必然导致大臣专政、外戚掌权,进而幼主成年后也不得归政,接下来要么禅位,要么被篡位,最后死于横死。这条被血泪铺就的死亡之路不知有多少小天子走过,惋惜能走出“柳暗花明”的却少之又少。元诩这个幼年登位的天子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三年后被胡太后鸩杀。这个肇始预示着,北魏末世之像已现。
自孙吴政权开始,江南一直物阜民丰,虽几经战乱,但富贵依旧、文风壮盛。自梁武帝登位,在他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南梁社会安定,“江表无事”;经济得到大发展,文化也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得以大繁荣。再加上北方“六镇之乱”(524年),北魏国内政局动荡,南梁外部军事压力减弱,南梁的综合国力已呈壮盛之势。然而,“盛极而衰”这句千古谶言,如魔咒般跬步不离,任谁也逃不脱、避不过。北魏乱象尽显,南梁还有多长的路可以走?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劈头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无锡藏着一座古寺,与南禅寺的历史一样悠久,知道的游客却不多
唐朝诗人杜牧曾赋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云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众多,尤其以江南地区居多。如今诗中所说的南朝寺院也留存有许多座。在江苏无锡就有多座这等古刹,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南禅寺、惠山寺外,还有一座藏在鼋头渚。
深藏在鼋头渚风景区的这座古刹为“广福寺”,位于鼋头渚著名景观“鼋渚春涛”和 “万浪卷雪”之间,所处位置依山面湖,周边掩映在葱郁的林木之中,对于游客而言,几乎很少有人踏足至此,以至于至今少有人知,而它却是“南朝四八百八十寺”之一。
关于它的 历史 记载并不太多,但有地方志记载道,早在南朝萧梁时,在鼋头渚后山上建有一座庙宇为广福庵,因处于峭壁之上,又名峭岩寺,高僧众多,寺院履有废兴。若不是前去万浪卷雪赏景,或许也就错过了这座古刹。
历史 上的广福寺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所看到的这座寺院为1925年重建,为高僧量如法师向当地的乡绅杨翰西募化而来的山地10余亩重建而来,并取名广福寺,当时量如法师也在寺中担任住持,香火格外兴盛,是无锡众多古刹中地位较高的一座。
至1980年时,广福寺重塑四大天王、地藏菩萨等佛像,还从北京请来了十八罗汉,当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的匾额“大圆满觉”依然悬挂在大殿之中,两侧则是当年从北京请来的十八金罗汉,整个殿堂格外的金碧辉煌,置身其中,整个人的内心瞬间静了下来。
与许多寺院的建筑布局相似,寺院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及配殿组成,房屋大约有20多间,虽然规模不大,其布局却十分巧妙,加之处于深山密林之中,环境格外的幽静,而寺院所面朝的方向正是太湖精华之处鼋头渚,独占湖山佳处。
广福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其内部竟然藏着一处小型江南园林,园林之中有曲折长廊、亭台楼阁,这一点倒出乎我的意料,如此清幽雅静之地,着实让人流连忘返,此时心里还窃窃自喜,如若知道这里的游客较多,或许就不是眼前这般清净优雅了。
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如果我不说是在一座寺院之中,或许很多人就误以为是在一座江南古典园林中吧,造桥小巧精致的亭子彰显着古典建筑的秀美,坐在院落中,听着钟声回荡在这湖山之间,让人心旷神怡。
广福寺虽然对于游客而言,知名度不高,但对于信徒而言,尤其是无锡本地的人来说,那可格外有名,这里的香火至今依然非常旺盛,来此祈福上香的人络绎不绝。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或去过无锡鼋头渚中的这座古刹?对这里的景色有什么印象?如果有机会,你会到这里游玩参观吗?欢迎留言评论。
五、东晋十六国中的南梁是现在的哪里
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朝后期国政败坏,爆发了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又使之趁虚攻夺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日后以北统南的大势。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定国号为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朝。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江南重建萧梁,历五年,为唐朝所灭。
公元502年,以“废昏立明”的名义在雍州起兵攻入京城建康掌握了大权的齐室疏宗萧衍迫使他拥立的傀儡皇帝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己,正式在建康称帝,改国号为梁。自从西晋永嘉大乱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南,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一直处在被动的态势。但在经济文化上却强于北方政权,而南朝从东吴开始在江南建立政权以来,南朝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就是梁朝。这与萧衍本人的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萧衍的文化水准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说是最高的。他当皇帝以来,在国内是实行一种温和的政策,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发展。
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是指哪4个朝代?
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继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与鲜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对峙,而它们的存在时间都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刘宋),最短的仅23年(萧齐),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时期。它与北方的元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又称刘宋,中国南朝第一个政权。开国皇帝刘裕,乃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嫡孙,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南朝宋建立,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生产经济终于有所恢复,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为了篡夺皇位,骇人听闻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之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齐所取代。
南齐 (479——503年)
南朝第二个王朝。萧道成创建。都建康。疆域北至大巴山脉和淮南,西至四川,西南至云南,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南直抵海滨。历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3年)。
萧道成,低级士族出身。领兵三十多年,他利用刘宋末年皇室内部、君臣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局面,以中领军掌握实权,于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称帝(见齐高帝萧道成),国号齐,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齐初虽对宋末暴政作过一些改革,注意劝课农桑和学校教育,但人民的负担并未减轻,濒于破产的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大族的隐户。齐世寒人兴起的趋势继续发展,中央以寒人掌典机要,地方则重用典签,对皇室和方镇严加控制、监视,门阀士族的实权进一步削弱。齐初,鉴于宋末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而失天下的教训,终齐武帝萧赜之世,虽然爆发过唐寓之暴动,尚能维持政局的稳定。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皇室间的相互残杀更甚于宋末。高、武子孙,几乎被萧鸾杀绝。萧鸾死后,继位的萧宝卷(东昏侯)更是专事杀戮的暴君,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政局混乱达于极点。永元三年(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萧衍自襄阳起兵攻占建康,尽杀明帝后裔,次年称帝,建立梁朝,齐亡。
南梁
南朝第三个王南北朝-梁(公元546)朝。萧衍创建。都建康。历四帝,共五十六年(502~557)。永元二年(500),萧衍之兄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害,三年,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历史上又称萧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盛时疆域约为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 、云南、贵州等省区 ;河南、陕西、四川各一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东部、缅甸北端小部分。
萧衍是南齐宗室,永元三年( 501 )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之机,起兵于襄阳,攻占建康,杀东昏侯,立其弟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 。天监元年(502)废和帝自立 ,称帝 ,是为梁武帝。都建康。国号梁,建元天监,史称萧梁。萧衍在位48年,他宽纵皇族;大倡佛教;又勒令地方官"上献",结果地方官吏竞相聚敛,盘剥百姓;徭役繁重,"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萧衍后期昏庸,致使数度对魏之战均劳而无功,甚至溃败丧师。太清元年(547 )东魏大将侯景降梁 ,萧衍不顾朝臣反对,妄图倚侯景灭魏。二年侯景起兵反梁(见侯景之乱),萧衍子孙虽拥强兵,但守镇佯援,伺机夺皇位 。三年,叛军克台城,萧衍饿死。四年,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 )侯景杀萧纲 ,自称汉皇帝。此时,萧衍诸子及孙各据一方,互相争夺,萧纶(萧衍第六子)据郢州(镇夏口,今湖北武昌),附北齐;萧绎(萧衍第七子)据荆州(今湖北江陵),反复依附于北齐、西魏 ;萧纪(萧衍第八子)据益州(今四川成都);萧詧(萧衍之孙)据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西魏。同年,萧绎引西魏军为援灭萧纶。三年又灭侯景,称帝于江陵(今属湖北),是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萧绎灭顺江东下的萧纪 ,但益州空虚为西魏夺得。三年,萧詧在西魏军协助下攻占江陵 ,杀萧绎,次年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555~587),是为后梁宣帝。后梁仅有江陵及其周围一小片疆土,且江陵城中从王公以下男女数万口均已成为西魏将士的奴婢,故萧詧据有的是一座空城。后梁初建时,萧梁疆域已失大半:长江下游入北齐;益州、汉中、襄阳入西魏;江陵后梁实亦为西魏所有。就在绍泰元年(555 )后梁立国时 ,萧梁将领王僧辩、陈霸先于建康拥梁元帝子萧方智为梁王。时北齐遣兵送梁武帝侄萧渊明归建康,王僧辩遂拥渊明为帝(史称贞阳侯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渊明为建安公,复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 )陈霸先进封陈王 ,旋受禅称帝,改元永定。都建康。国号陈。梁朝亡。
陈(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的姓重合的,仅南朝陈一家。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的隋文帝所灭。
陈武帝 陈霸先(503-559)
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