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禧的真名叫什么?

慈禧真名(叶赫那拉 杏贞)乳名兰儿

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王姓之家,父母是贫穷的汉族农民,为她起名叫王小谦。4岁时,小谦被父母卖给该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宋玲娥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叶赫那拉·杏贞。

惠征在衙花园专设书房,对杏贞悉心栽培。1852年,杏贞以满清官员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被咸丰帝宠幸,掌控满清朝政48年。有史学家研究称,童年的慈禧并不认识满文,只识汉字。

1989年,专家在山西长治县发现慈禧出生地的遗址、慈禧亲生母亲的坟墓,以及老家大院娘娘院。当地人称,慈禧进宫当“娘娘”后,村里就称她童年住过的宅院为“娘娘院”。

扩展资料

慈禧的家庭

慈禧的父亲叫惠征,清朝嘉庆十年出生,那一年是公元的1805年,等到了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828年,算一下是23年之后,这一年慈禧的父亲23岁,当了一个笔帖式。就是各个衙门里边最低级的一个文官,按现代话说,就是秘书,一个文秘,而且是一个低级的文秘。

职责是抄写,拟稿,各级部门里,真正当官的是不负责写稿,当官的只负责写好之后提出意见,然后修改,直至满意,再定稿。就是干这个,而且是满文书写小官的称呼,翻译成现代话,定义就是书写小官,是很低级的抄抄写写的一个官员,现在的文秘。

那六年之后,当了二等笔帖式,虽然升了官,但是职位没变,还是一个抄写的文秘。等到34岁的时候,惠征再次升迁当了八品笔帖式,等于这么多年从23岁入职一直到34岁,11年过去了,官还是一个笔帖式,但是别看这官位很低,可是接触面比较大,也为自己今后的官场生涯打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这段时间,惠征过了十多年之后,开始时来运转了,在随后的十年里,可以说是鸿运当头,而且是连升几级,由范式文书的笔帖式,正式升迁了当了吏部主事。正六品的官,这官按说是不小了,后来由这个吏部主事,再次晋升,成了吏部员外郎,这官又高了一级——从五品官员!

再后来由吏部员外郎当吏部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员。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迁为山西归绥道道员,这是正四品的官员。可以说是一路升迁。前十年算是默默无闻,后十年一路升迁。

二、慈禧太后的全称是??

慈禧太后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

慈禧,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其执掌清朝政权达48年之久。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扩展资料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清朝晚期,由于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 慈禧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实则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后躯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三、"慈禧"的拼音及解释最新版

"慈禧"的拼音及解释最新版:慈(cí)禧(xǐ).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四、慈禧全名什么

慈禧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扩展资料:

国外评价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中国,长寿帝国》

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亚瑟·H·史密斯《动荡中的中国》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就是被我们称呼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处于每一个带有改革性质的运动的前列,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加以判断。由于意志和感觉缺乏一个赖以遵循的明确中心,外交失败了。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于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永远只有依靠军事力量。与太后这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吗?

参考资料:慈禧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