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萧红的原名叫什么
问题一: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原名张i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问题二:萧红的原名叫什么 您好
原名张i莹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问题三:萧红原来的名字叫啥名字?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问题四:萧红原名到底是什么?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改为张i莹。
问题五:萧红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叫张秀环,她们这一代是秀字辈,她弟叫张秀科
问题六:萧红的原名叫做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baike.baidu/...2b6hnO
问题七:冰心,萧红,鲁迅的原名和什表作品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往事重提》),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代表作诗集《繁星》《春水》《闲情》, 通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说《超人》《去国》《冬儿姑娘》,散文《往事》《小桔灯》《樱花赞》。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二、萧红的原名是什么呢?
萧红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现代著名女小说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幼年丧母,在寂寞中度过童年和少年,后为反抗父亲包办的婚姻,毅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于患难中结识萧军,后两人同居。1932年开始小说创作。1942年2月病逝于香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文学创作
1933年春,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同年冬出版与萧军合著的短篇小说集《跋涉》。1934年随同萧军去青岛,着手写《生死场》,同年秋到上海。1935年底,在鲁迅帮助下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为之作序。散文集《商市街》也在这年出版。
1938年应李公朴之约,从汉口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书。不久与萧军分离,辗转在武汉、重庆等地。1940年去香港,辛勤写作。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朦胧的期待》、《黄河》,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哑剧《民族魂》和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等。1941年完成了她最后的作品——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三、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毗邻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萧红诞辰75周年),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四、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五、“萧红”的原名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萧红原名是张乃莹,代表作是《呼兰河传》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个人作品
《可纪念的枫叶》
《静》
《偶然想起》
《栽花》
《春曲》(六首)
《幻觉》
《八月天》
《一粒土泥》
《弃儿》
《孤独的生活》
六、萧军,萧红原名分别是( ),各自的代表作分别有( )
萧军的原名是:刘鸿霖。
代表作品:《跋涉》、《八月的乡村》、《羊》、《江上》、《绿叶底故事》、《第三代》、《十月十五日》、《涓涓》《侧面》、《幸福之家》、《萧军杰作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吴越春秋史话》、《萧军近作》、《萧军五十年文集》、《我的童年》、《从临汾到延安》、《萧军戏剧集》、《人与人间》、《萧军全集》。
萧红的原名是:张乃莹
代表作品:《跋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萧红散文选集》、《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萧红选集》。
《跋涉》简介: 1933年10月,萧红(悄吟)、萧军(三郎)创作了合集短篇小说《跋涉》,由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出版,初版只印了1000册,刚上市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查封并焚毁,存世的版本十分稀少。这本书揭示了在日本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觉醒和决心。
《八月的乡村》简介:《八月的乡村》是萧军所著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萧军的早期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绿叶底故事》简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生死场》简介:《生死场》,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所著的一篇中篇小说,为萧红的成名作。小说描述了中国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
《呼兰河传》简介: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讲述了她生活的地方一系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