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由丝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隐性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对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一些实验证明, 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成虫和微丝蚴以及其代谢产物都具有抗原性,机体可产生对抗丝虫的特异性抗体。人体感染丝虫后,血清中IgG和IgE水平均有升高。实验还证明,丝虫感染后除产生体液免疫外,还可能有细胞免疫参与,例如实验发现致敏动物还可出现皮肤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现象。此外还观察到切除胸腺的小鼠对丝虫的易感性增高,并出现微丝蚴血症。一般认为,在丝虫病的急性期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童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感染期幼虫蜕皮时的分泌物,雌性成虫子宫分泌物以及死虫及其分解产物均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晚期丝虫病与丝虫成虫阻塞淋巴流有重要关系。但晚期患者发生进行性象皮肿时,常不能证明宿主体内还有活丝虫存在,血中也难以查见微丝蚴。患者血清中IgG升高,因此在晚期丝虫病发病机制中是否还有自身免疫因素存在,尚待证实。人体对丝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既不能彻底消除已感染的虫体,也不能防止再感染。一旦患上丝虫病,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全球医院网提供了相关丝虫病的治疗介绍,欢迎大家浏览。
丝虫病的前期特征是什么?潜伏期有多久?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丝虫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隐性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丝虫的幼虫在蚊子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当蚊子叮咬带有微丝蚴的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大约经14天,蚊子再吸血时,微丝蚴迅速侵入人的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并逐步发育为成虫,可存活10~15年。
从丝虫图片看为何丝虫病确诊率几乎为零
丝虫病其实是一种很容易确诊的病,但医生给丝虫病人看病时几乎都只称疑似,很多医生甚至给丝虫病人看病时从未想到有可能是丝虫病,要给病人作丝虫病检测。即使病人自己称有丝虫病的可能,医生也会断然否定,不会给病人作任何丝虫病的检测。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丝虫病人得到真正的确诊。从国家到现在仍然认为我国已经消灭了丝虫病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医生的态度。国家都宣布已经消灭了丝虫病,哪个医生还会把丝虫病当回事呢?要求看丝虫病的病人是脑子有问题,给病人作丝虫检测的医生也是脑子有问题。呜呼,悲哉,中国。中国人真神啊,只有中国人才能消灭丝虫病(卫生部长陈竺语:中国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了丝虫病,为全球消除丝虫病树立了典范。只有中国宣布消灭了丝虫病。)! 几乎很少有人去看丝虫病了,但还是有;也几乎很少有医生给病人检测丝虫病了,但还是有。有不等于丝虫病没有被消灭的事实会揭露出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大家能从网上看到的丝虫图片吧。 发表到网上的图片应该是最能体现丝虫形态特点的图片了。但它并非丝虫的本来样子。真正的丝虫成虫是紫色的,微丝蚴是粉红色的。大部分医生都不知道丝虫的本来颜色。按规定,查丝虫是要先染色的。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丝虫图片就是染色的丝虫图片。即使不染色,在血液中,丝虫也是黑色的,根本分不清它是什么东西。失去本色的东西很难判断它究竟是什么。我向一位写了一部丝虫病专著的专家请教丝虫的颜色问题,这位专家说:丝虫是无色半透明的。听到专家这样的话,我们还能企求一般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吗?所以几乎每个给病人查丝虫的医生都会对病人作出这样的解释:我所看到的虽然很像丝虫,但不是,那是血液中的一些丝状纤维。根本的原因正是丝虫已经消灭的思想在作怪。 难道丝虫仍在流行的真相就没有被揭露的一天了吗?我相信这一天总能到来,这需要所有丝虫病人共同努力,除了你们自己,没有人帮你们了。惟有坚持、坚信丝虫病的存在,主动要求检测丝虫病,这一天才会来临。 那么除了血液之外,还有什么介质才能看到真正的丝虫模样呢?很简单:男子的精液,在这个无色透明的介质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丝虫的本来样子。翻看所有网页我们都不会看到以精液为介质的丝虫图片,因为认为丝虫能进入睾丸的医生也可能没有,没有医生会通过精液去查丝虫。还有一个问题是又有谁知道丝虫的本来模样呢?医生又会不会再找借口呢? 许多丝虫疑似病人自己都不相信还会有丝虫病,如果你怀疑,请参看本博主的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不要轻信哪种病能轻易灭绝,即使这个结论来自于国家或者某位著名专家。最重要的是有病就要确诊。只有确诊了,才能获得国家的承认。丝虫病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能解决的,惟有国家的承认才能彻底解决丝虫病的问题。许多病人都向我求助:专家,我的病怎么办,你在哪里坐诊,有药吗?我的回答是:去确诊,到当地疾控中心去查丝虫,一定要求医生要查,通过多种途径去查,直到查出来为止。查出来后强烈要求医生保障治疗用药。要求医生向国家卫生部反映。然而又有几个病人坚持去查了丝虫呢?医生一说现在哪还会有丝虫病,病人自己就放弃了。要想医生主动认真的查这种病是不可能了。医生的眼中早就没有了丝虫病的存在。丝虫病人啊,千万不能放弃!丝虫病可是百病之源,并且会传染亲人、遗害后人。 丝虫病正在流行的真相被揭露的一天还很遥远,奉劝丝虫病人不要灰心。也奉劝所有医务工作者不要夜郎自大,中国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了丝虫病,你信吗?!丝虫病防治专页
丝虫是什么虫
丝虫(filarial worm),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Filariasis)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中文学名
丝虫
拉丁学名
filaria
界
动物界
门
线虫动物门
纲
尾感器纲
快速
导航
寄生丝虫丝虫病形态幼虫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地理分布影响因素防治原则注意事项
物种介绍
丝虫一种寄生线虫(nematode worm)。主产于中非、亚洲和太平洋西南部地区。其中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可引起丝虫病。幼虫长约1.4毫米,随着蚊子或螨虫的唾液进入人体。幼虫在淋巴和血管中长成长可达8厘米的成虫,可引起肿胀和疼痛(参见“象皮病”〔elephantiasis〕)。
丝虫病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microfilaria)。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丝虫病。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什么是丝虫病呢?有什么危害?
丝虫病(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血中有丝虫微丝蝴的病人或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以20—50岁间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5—10月份为感染的高峰季节。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病原学]
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一)在蚊体内 雌蚊叮咬微丝蚴阳性患者时,微丝蚴被吸入蚊胃内,经1~7小时脱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进入胸肌,约1~3周经二次脱皮,发育成传染期幼虫,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人时,侵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 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部分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部分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经8~12个月发育为成虫,交配后,产生微丝蚴。
发病原理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流行病学]
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著下降。
(一)传染源 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四)流行季节 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寄生部位、幼虫侵入数量及机体反应性。马来丝虫主要寄居于四肢浅部淋巴系统,故以四肢症状多见;斑氏丝虫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深部淋巴系统,则常出现泌尿系统症状。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或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感染丝虫后,一般在5个月至1年以后才发病。病初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及细索条状的淋巴管炎,局部呈一条红线,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延伸,以股部为多见。同时可伴有寒战、发热、食欲下降、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腹部淋巴管炎时,可出现急剧腹痛,并伴有深部压痛。此外,还可有精索及辜丸的肿大、阴囊疼痛等症状。 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可使病情不断加重。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常出现疼痛;尿液呈乳白色,即“乳糜尿”。下肢及阴囊处皮肤不断增厚,继之变粗变硬,皮肤粗糙,并出现稻沟、疣状结节,俗称“象皮肿”。血中找到微丝蚴即可确诊为本病。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可口服强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疗程2~3天。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服用VitC、VitK4,或肌注安络血、止血敏等。无效时,可用1%硝酸银10ml或12.5%碘化钠溶液作肾盂冲洗或外科手术治疗。
3.象皮肿 ①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磨擦及外伤。 ②辐射热烘绑疗法:将患肢放入砖砌腿炉或电烘箱内,温度60~100℃,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年内可行2~3个疗程。 ③外科疗法;对下肢严重者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二)病原治疗
1.海群生(又名乙胺秦、益群生)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完全。 (1)短程疗法: 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成人1.5g于晚上一次顿服或0.75g每日2次,连服2天。该疗法反应较大。 (2)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丝虫病。0.3g,2次/日,疗程7天。 (3)间歇疗法:成人每次0.5g,每周1次,连服7周。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反应小。 副作用:主要是因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产生的过敏反应,作用于成虫产生局部症状,一般马来丝虫病较斑氏丝虫病反应重。对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治或禁忌用药。
2.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剂量4~5mg/kg/日,分2次服,疗程5天。与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疗效。副作用与海群生类似,但较后者轻。
3.呋喃嘧酮: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20mg/kg/日,分2~3次,连服7天。付作用与海群生相仿。
[预防]
(一)普查普治
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二)防蚊灭蚊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丝虫是哪一类昆虫?有些什么形态结构特征呢?
丝虫也就是线虫,不属于昆虫(三对足),而是(nematode)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 名,种类繁多,全球约有1万余种。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线虫,后者如钩虫、蛲虫、蛔虫、丝虫、鞭虫、旋毛虫等。
左边的图所显示的是在一条死鱼卵巢里发现的线虫,可能有几百条之多。
小麦线虫 ()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小麦线虫病的病原寄生虫。成虫体呈线形,前后端较尖。雌虫长约5毫米;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有交合刺两枚。混在麦粒中或落入土中的虫瘦,在土壤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逸出后侵入麦苗,沿植株向上移至子房,发育为成虫,刺激于房,使它形成虫瘿。成虫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中,至翌年再侵染小麦。由小麦线虫引起的小麦线虫病,俗称“马连子”、“浪荡子”、“变麦”、“胡椒子”、“王母瘤”、“麦疣子”。播种后土壤温度在12-16时发病最多,使小麦全部或大部形成虫瘿。防治法:实行轮作或精选麦种,除去虫瘿。
粪类圆线虫 ()也称“肠类圆虫”。线虫纲,类圆线虫科。生活史有两个世代:(1)自生世代,生活于泥土上。食管双球形。雌虫长约10毫米,雄虫长约5毫米。产有胚胎卵。(2)寄生世代,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部。雌虫长约22毫米,雄虫较短而细。胎生,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醋线虫 ()线虫纲,醋线虫科。体呈长圆柱形,后端稍细,雄虫长约1.5毫米,胎生雌虫长约2.4毫米。生活于醋酸和发酵液内,亦曾在人的阴道和尿道内发现。人体感染可能是由于用醋酸灌洗阴道所致。
钩虫 ()线虫纲,钩口科。寄生人体的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虫 体呈C形。口内有钩齿二对。雄虫稍小,长7毫米左右,尾端有扩大的交合伞及一对交合刺;雌虫稍大,长11毫米左右,尾端圆锥形。美洲钩虫,体呈S形,较小,口内有一对切板。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钩虫病。卵呈椭圆形,壳薄,内常含4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孵化为杆状蚴,再发育至丝状蚴,然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至肺,循气管上升至会厌,吞入消化道,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蛲虫 ()线虫纲,尖尾线虫科。体小,形似针,色白。口部有小唇片三个。雄虫长约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一枚。雌虫长可达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卵呈长圆形,一侧扁平,一侧隆起。寄生在人的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雌虫夜晚爬至肛门处产卵,引起肛门奇痒。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蛔虫 ()一作“蚘虫”。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体表有两条显著的白色:侧线(背腹线不显)。雄虫长约20厘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台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尾部圆锥形,不弯曲。卵呈椭圆形,黄绿或黄褐色。成虫寄生在入的小肠里,引起蛔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泥土中发育为含幼虫的卵,被人吞入后,就在肠道内孵出幼虫。幼虫穿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过心而至肺,发育后,再由气管至会厌,经食管到达胃,最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体寄生虫,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犬蛔虫 ()也称“犬弓蛔虫”。线虫纲,蛔虫科。体白色,雄虫长50一100毫米,尾端卷曲;雌虫长90一120毫米。卵呈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寄生在犬的肠内。从卵发育至成虫的过程,基本上与蛔虫相似。
丝虫 ()因其幼虫即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故也称“血丝虫”。线虫纲,丝虫科。在我国寄生人体的有班氏丝虫 和马来丝虫 两种。形态相似:体细长呈丝状,前端较圆而稍膨大。雄虫长约40毫米,尾端尖,向腹面弯曲。雌虫长达100毫米,尾端钝圆,也向腹面弯曲。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周期性的产出微丝蚴进入外周血液,引起丝虫病,产生淋巴管炎、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症状。象皮肿发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在外生殖器部和下肢,马来丝虫多在上、下肢。微丝蚴多在夜晚出现于外周血循环中,当蚊虫吸血而进入蚊体,经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再由蚊虫吸血而传染给人。
鞭虫 ()线虫纲,鞭虫科。体前细后粗,状似鞭子,故名。雄虫长30—45毫米,尾端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35—55毫米。卵呈纺锤形,壳厚,棕黄色,两端各有一结节。寄生在人的盲肠内,以身体前端的尖细部分插入粘膜内固定,引起鞭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阴湿的泥土上发育后,若被人吞食,即孵化发育为成虫,定居于肠内。
旋毛虫 ()线虫纲,毛线虫科。体小,前细后粗,雄虫长l毫米余,雌虫长达2毫米。寄生在人和猪、鼠、狗等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雄虫附着粘膜表层,雌虫侵入肠粘膜,产生幼虫,经淋巴管或小静脉至全身各处,但只有在横纹肌中才能继续发育,形成梭形的包囊。人主要是由于食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猪肉而感染,引起旋毛虫病。
猪棘头 ()虫棘头纲,巨吻虫科。体前粗后细,浅灰色。雌、雄大小悬殊,雌虫长可达68厘米,雄虫长仅15厘米。头端有吻突,其上有36个强大的棘,纵列成12行。以头部的棘附着于猪的小肠粘膜上,引起肠炎等症状,阻碍生长发育。虫卵经一种甲虫的幼虫吞食孵化后,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直到甲虫的幼虫变成成虫,仍保持生活力。人也偶有感染。
铁线虫
()铁线虫纲,铁线虫科。成虫细长,棕褐色,形如铁线;有的白色。皮肤平滑,无侧线。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体腔的侧窦,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虫后端圆,雄虫后端有交合伞。幼虫口缘钩排列象鳃曳虫,寄生于蝗、金龟子等体内,成熟钻出虫体,入水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