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手人生 歌词

纤手人生

词曲:凌飞

演唱:凌飞

奔波的路程山高水长

肩扛着梦想和孤独的重量

一次次跌倒 一次次不放

心酸地眼泪变成勋章

经历过太多冷眼大的目光

看淡了悲欢和聚散的平常

一次次举杯 一次次回望

等待着哪天要衣锦还乡

好男儿志在四方

手纤手勇敢去闯

心中有梦决不投降

管它暗淡还是辉煌

好男儿志在四方

手纤手勇敢去闯

我们名字叫做坚强

纤手人生无限风光

谢谢,下面有参考质料

二、好男儿志在四方 歌词

歌曲:好男儿志在四方

歌手:栾添翔

作词:千山万水

作曲:廖庭伟

编曲:陈冠锋

混音:音动文化

演唱:栾添翔

发行:乐坛星唱片

歌词:

为了理想 告别了爹娘

不怕苦与累 一个人闯荡

离开了家乡 历尽了风霜

四处漂泊历尽人间的沧桑

再多风雨 一个人去抗

不怕人生路 挫折和困难

心中有梦 不断向前闯

一路坎坷让我学会了坚强

好男儿 志在四方

勇往直前不怕风和浪

我要带着那梦想去远航

乘风破浪驶向成功彼岸

好男儿 志在四方

告诉自己一定要勇敢

用我的双手努力去开创

全力以赴实现心中梦想

歌手简介:

歌手:栾添翔

生日:1月6日

民族:汉

祖籍:沈阳

身高:1.74

体重:80公斤

星座:天秤座

血型:O型

代表作:《幸福节奏 》、《心在草原》、

2010年发行个人EP《幸福节奏》

2012年推出最新单曲《好男儿志在四方》

三、谁能告诉我“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是出自哪首诗?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是出自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近现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

乡关:家乡,故乡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四、《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出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意思】长安明日就到了,可是我仍然怀恋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诗人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并非专为追名逐利而来长安的思想感情。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释】

1.阙 (音 que):宫前供了望的楼,此指唐代都城长安。潼 (音 tong)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西薄华山,北距黄河,是许浑由东吴西入长安的必经之地。驿 (音 yi)楼:古时供行途中歇宿的.处所。

2.长亭:古驿站,此指潼关驿楼。

3.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县东南,以其西有少华山得名。中条:即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与华山夹峙黄河。

4.帝乡:京城,与下文“渔樵”对举,双关仕途之所。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隐士。

【赏析】 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为儿女情长而多愁善感、不思进取?诗人为了摆脱这份愁绪,顺眼远眺,笔峰一转: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这四句相辅相成,残云归岫,天必放晴,而山色经过疏雨的洗刷,倍加清丽,恰是这份清新洗去了作者心头的愁绪,天地之间,除了自然,便是身处险关、万物尽收眼底的自我,那种顶天立地的神圣早已化解了心中所有的疑虑,心是如此坦荡。接着,黄河之水在潼外猛地一转,那涛声不绝于耳,似乎让人感觉到了它归海的那份无拘无束,此时作者的心已净化到与自然物我归一的境地。于是末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也就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作者简介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历官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有《丁卯集》。

五、谁能告诉我“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是出自哪首诗????

好男儿,志在四方: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四方之志。也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一辈子缩在旮旯角落里、胸无大志……

男儿流血不流泪,就是字面的意思,类似的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都是勉励男儿奋发图强、艰苦卓绝的语句。

至于出处,这两句话都该算是俗语,也就是大家说着说着就流传开来的。

六、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儿女情长,下一句

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儿女情长,下一句是你要守那江山,可我可以守你啊因为我不儿女情长,我只钟情于你。

男儿志在四方的句子:

1、站在孩子与父母的立场上说的,前者是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对父母的责任;后者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寄于的厚望。

2、不要忽略了第一句话里的最后四个字游必有方,一个不仅有方且有好方之人,带给父母的一定是自豪与骄傲。

3、如果一个孩子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看问题,顺着父母的心意做事情,其实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如果父母希望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那孩儿就不必用父母在不远游来自责自己。

4、不同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与观念,有的父母就非常希望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用老母鸡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那这家的孩子不妨就不远游,一辈子都留在父母身边。

5、父母在,不远游,这里的远是基于远古时期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的远,就当今而言,经济、信息全球化,地球都成了一个村子,这种远,看似在天边,实际就是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