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蓄草的生活环境及特点

扁蓄草的特点

一年生草本茎平卧、上升或直立,高10-40厘米,自基部多分枝,具纵棱。叶椭圆形,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4厘米,宽3-12毫米,顶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两面无毛,下面侧脉明显;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具关节;托叶鞘膜质,下部褐色,上部白色,撕裂脉明显。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遍布于植株;苞片薄膜质;花梗细,顶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花被片椭圆形,长2-2.5毫米,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雄蕊8,花丝基部扩展;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密被由小点组成的细条纹,无光泽,与宿存花被近等长或稍超过。花期5-7月,果期6-8月。

扁蓄草的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应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可喷97%敌锈钢300~400倍液防治。

一年生草本。2~4月份出苗,花果期5~9月份。种子繁殖。生于农田、荒地、路旁或水边湿地,喜湿润。

农田杂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态防治等方法。

(一)人工防治

1.控制杂草种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尽量勿使杂草种子或繁殖器官进入作物田,清除地边、路旁的杂草,严格杂草检疫制度,精选播种材料,特别注意国内没有或尚末广为传播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输入或严加控制,防止扩散,以减少田间杂草来源。用杂草沤制农家肥时,应将农家含有杂草种子的肥料经过用薄膜覆盖,高温堆沤2-4周,腐熟成有机肥料,杀死其发芽力后再用。

2.人工除草结合农事活动,如在杂草萌发后或生长时期直接进行人工拔除或铲除,或结合中耕施肥等农耕措施剔除杂草。

(二)机械防治

结合农事活动,利用农机具或大天型农业机械进行各种耕翻、耙、中耕松土等措施进行播种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时期除草,直接杀死、刈割或铲除杂草,

(三)化学防除

主要特点是高效、省工,免去繁重的田间除草劳动。国内外已有300多种化学除草剂,并加工不同剂型的制剂,可用于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地的.除草。

(四)替代控制

利用覆盖、遮光等原理,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播种其它作物(或草种)等方法进行除草。

扁蓄草的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中医认为扁蓄能利小便,治五淋白浊。实验证明,扁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g/kg给大鼠灌喂,可使尿量、钠和钾排出增加,其灰分亦有同样作用,有入认为其利尿成分为其中的钾盐,也有人认为是扁蓄甙。

2.抗菌作用浓度为25%的全草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皆有抑制作用。1:10浓度的煎剂对须疮癣菌、毛羊状小芽胞菌有抑制作用。40%水煎剂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3.降压作用扁蓄水及乙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和狗均有降压作用。

4.对子宫的作用和止血作用扁蓄水及乙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和使子宫张力增高的作用。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5.其它作用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扁蓄甙对大鼠、犬有利尿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mg/kg),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中草药记载

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次。( 《生生编》 )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BIAN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BIAN蓄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扁蓄竹叶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扁蓄二、三两。煎汤,趁热先熏后洗。(《浙江民间草药》)

1.《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2.《别录》:疗女子阴蚀。

3.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4.《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5.《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6.《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7.《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8.《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细捣烂,加1-3天可获痊愈。

采集

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泡制方法

(转)山药百味

                刘承恩中毉师

        怀山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及焦作地区)所产的山药。铁棍山药乃怀山药中的极品,是一种珍贵的健康食品,因表皮蕴含铁锈色,故称为铁棍山药,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其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素有“怀参”之美称,已被焦作申请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怀山药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临近黄河的沙质土和临近沁河的垆土(砂黏土)两种。垆土种植的铁棍山药因地质坚瓷,黏性大,土质硬,产量很低,每亩平均只产0.5-0.6吨。其特点是质坚粉足、洁白细腻、久煮不散、味香微甜、久食不烦腻,营养成份极高,为铁棍山药中的珍品。本品为垆土种植的铁棍怀山药。为保证本产品质量,生产单位直接到农户种植田地收购鲜货加工而成。

        山药备受中国人喜爱。古往今来,民众以其为食,医家以其为药,当今国法确定其为药食两用。

我感恩山药,缘起大约十年之前。那时,一个来自三千年前的圣贤之声告诉我“山药百味”。一种药有一至两种味道,“五味子”也不过酸、苦、甜、辣、咸五种味道。为什么山药有百味呢?我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里体悟圣人之教,草药多生长于山野,唯独“山药”占有“山”字。玄机何在?学习《易经》山天大畜卦令我有所醒悟:山天大畜卦象是山在上,天在下;山为贤人,天为君子。其寓意为山养君子,不养小人。如果将人体内之健康细胞比作“君子”,病态细胞便相对成了“小人”。以此而论,山药养健康细胞,不支持病态细胞。癌症患者摄入食物,肿瘤疯抢营养。如果山药只养健康细胞,不支持肿瘤细胞,遏制癌症就有希望。茅塞顿开令我兴奋不已。我把这个理论推荐给一些癌症患者,均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肝腹水等重症病人试用此法,效果极佳。

与山药结缘,是我“善待癌症”养生事业的一个里程碑。从此,遇到各种类型的癌症,我心中开始坦然。感恩古代先贤教导我。山药何止百味?“百”字于此象征无限。

山药分为“菜山药”和“铁棍山药”。

菜山药粗如婴儿胳膊,颜色遇铁器变黑,是不抗氧化的缘故,所以只适于菜用。

铁棍山药细如手指,皮色铁锈,故称“铁棍山药”。铁器刮皮,乃至打汁机里粉碎成浆,色白如玉,久不变色,证明其抗氧化的能力极强,也正是“养君子,不养小人”之奥妙所在。

铁棍山药在中国北方地区均可生长。但是,其中的极品却是怀山药。“怀”字指古代“怀庆府”,即当今中国河南焦作地区。明代御医龚延贤著《寿世保元》论怀山药时曰:“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之。”明代大医陈嘉谟著《本草蒙筌》曰:“山药,今人多用怀庆者,故当今各地药肆,多用河南怀庆栽培品,特称怀山药而出售之,乃远近知名之药材,药肆常备之品也。”现政府为保证怀山药的纯正,已将焦作地区生产的怀山药列为原产地保护产品。

        铁棍怀山药又分为两种。一种生长于临近黄河的沙土地;另一种是生长于临近沁河的垆(lú)土地。

垆土地黏性大,地质坚瓷,虽然怀山药的产量低于沙土地,但是质量却是怀山药中的极品。垆土铁棍怀山药的特点是:质坚粉足,洁白细腻,久煮不散,味道香甜,常食不腻。或蒸或煮5-8分钟即熟。其它产地或品种的山药却有所不同。

正因如此,仿冒者随之出现。一些不守信义的商人将别处的山药运至焦作假冒怀山药。无奈之下,我所采购的怀山药一定要到焦作地区垆土地,直接从农户地里取得,或鲜用,或加工成粉。

一、怀山药的食用方法

怀山药的食用方法分为鲜用和磨粉两类,可交替使用,调节口味。

(一)鲜山药

怀山药鲜用比较常见,不同做法有不同的益处。

1.蒸山药

将山药在清水中浸泡一夜。用毛刷洗净,保留山药皮。山药皮养护脾胃,尤其对养护胃肠黏膜更加有益。山药皮的香气对于醒脑、化瘀、通经络均有益处。去皮则香气消失。

洗净的山药放入烧开的锅中蒸8分钟左右可熟。这种蒸山药于嘴里细嚼,口水将其酶化下咽,原汁原味地养人。仔细体会酶化的过程可以品出山药的美妙滋味。

2.山药羹

将洗净的山药放入打汁机,加少许水,置于烧开的水中蒸5分钟左右即熟。不去皮的山药有香气,养脾胃益肺;去皮的山药色白如玉,养肺益肾。

山药羹补益偏中上焦,包括:脾、胃、心、肺。

3.山药糊

将打成汁的山药浆倒入滚开的沸水中搅拌,煮熟可成山药糊。

山药糊补益偏中下焦,包括: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4.炒山药

将山药去皮切薄片,于滚水中焯1分钟捞出,在油锅里翻炒。用少许淀粉,加适量盐和白糖,倒入锅内挂浆,加香油数滴起锅。

炒山药脆嫩,色、香、味俱全,清肺降火。

5.山药泥

将山药去皮蒸熟放温,装入洁净食品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在圆碗底部涂抹一点点香油,放几粒泡好的枸杞,或泡好的红枣,或樱桃等;再把山药泥入碗压实。置于沸水锅上屉蒸5分钟取出,用菜盘(碟)扣于碗口反转,山药泥犹如玉馒头坐在菜盘(碟)上;再用蓝莓酱之类的调料洒于表面,品相诱人。

吃客也可以根据爱好在口碟中加调料,用小勺挖山药泥蘸调料吃:(1)补脾胃者蘸白糖;(2)补血者蘸红糖糊;(3)补中气者蘸白糖加姜沫;(4)补肝气者蘸白糖加微辣;(5)泻肝之火气者蘸白糖加少许醋;(6)补肾者蘸少许酱;(7)补肺气者蘸白糖加少许白胡椒面。

          6.凉拌山药

将山药去皮切薄片在滚水中焯过。加少许香油搅拌后,加适量盐和香菜沫即成。加少许白醋可泻肝火。

7.拔丝山药

将去皮山药切成寸断蒸熟,保持热温待用。

将锅里放少许明油(颜色透明),文火烧热油后放入白糖使其溶化,趁机倒入热山药搅拌匀速放盘中。旁边放一碗凉水。吃客趁热夹山药蘸凉水,使糖遇冷在山药表面形成脆壳。吃起来外脆里酥,香甜有趣。这种方法要求吃客速度快。否则,盘中糖温凉下来,便会结成糖坨。

8.生山药汁

将山药去皮,加少许凉白开水和适量冰糖(也可不加冰糖),置于打汁机中搅成汁后生饮,可滋阴降五脏内热。午时饮养心降火;未时饮降小肠热;申时饮降膀胱热;寅时饮养肺阴降虚火。

(二)山药粉

我们食用的山药粉,是垆土地生产的铁棍怀山药,直接从地里挖出后,清洗、切片、烤炉烘干、磨粉。其味道清新、醇厚、微香甜。

有人在个别药店买回山药磨粉,其异味甚重,令人恶心不能下咽。这是山药用硫磺熏制之故。硫磺熏过的山药自然晾晒后不会变色,而且增白,比烤炉烘干大大节约生产成本。但是,带硫山药不宜做食品。

山药粉的吃法也有多种:

1. 摊薄饼

将山药粉加水搅拌成糊,糊稀饼薄,糊稠饼厚,加适当盐;在不粘锅中滴入少许油,将锅烧热,舀一勺山药糊入内摊平,糊干时将饼翻过,片刻即熟。

2. 疙瘩汤

将山药粉加少许水,用筷子搅成面疙瘩备用。根据个人喜好煮沸菜汤,将面疙瘩徐徐拨入锅中,煮熟后即可食用。

参考其他面食的做法,山药粉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山药粉“筋性”差,远不如白面。所以制作其他食品时应考虑这一点。如果单为增强体质,可在做白面食品时加入适量山药粉。

癌症患者的肿瘤处于迅速增长期,或者刚查出病灶,在30天内只吃铁棍怀山药为好。不饿不吃,饿了即吃,有利于遏制肿瘤发展势头。肿瘤疯长的态势被遏制后可改为添加其他素食。

二、古代医家对山药的论述

古代医家对山药论述较多。学习这些知识,在食用山药时更有针对性。但是,由于山药性平,属于食物类,和偏性较强的药相比,对于疾病的改善速度不太明显。它更多的是补益脏腑的元气,犹如筑基兴厦。所以,每日食山药之人,坚持数年后,身心轻爽,“气聚成形。”

        山药性平味甘,入脾、肺、肾经,兼入足少阴经气分。其功能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一)《神农本草经》(始于秦汉时期众医家智慧,成书于东汉时期)论山药曰:“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力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二)《别录》(西汉经济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著)论山药曰:“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三)《药性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政治家唐甄著)论山药曰:“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四)《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一本重要医药书籍,作者不详)论山药曰:“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五)《本草纲目》(明朝医家李时珍著)论山药曰:“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六)朱震亨(金元时期医学大家)先生论山药曰:“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七)《药品化义》(明代贾所学著,清代李延昰补订)曰:“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八)《本草求真》(清代乾隆年间儒医大家黄宫绣著)曰:“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九)《神农本草经读》(清代医药学家陈念祖著)曰:“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十)《本经疏证》(清代医药学家邹谢著)论山药曰:“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

        上述有关山药的论断,皆出于历代大家,主要是医药学者,也有其他领域的名人,足见秦汉以来国人对山药的共识。按现代医药临床试验说,一个新药要用300-500人试用结果为据。那么,山药是中华民族用数千年时间证明了的食物和药物,百利而无一害。相对应地正确使用山药,利国利民,天地欢喜。

                        2013年4月16日

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翻译

译:

以前的方子认为“服用粗制云母,那么云母会进入肝肺”。批把、狗脊毛不能食用,都说“会吸收入肝脏与肺脏”。老百姓这种说法很多,都属于谬论。又说“人有水、食、气三喉”的,也是谬论。时间传承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也画了三喉,全当当时没有仔细审验罢了。水与食物同时咽下,怎么能在口腔中分别进入水喉与食喉呢?人只有一个咽部、一个喉部。咽部主要是饮食通过的部位,喉部主要是呼吸时气体通过的部位。咽下食物时先通过咽部然后进入脘,在进入胃,又进入广肠,依次再进入大小肠;喉部向下联通五脏,为气息出入经过的部位。五脏的气息交换,正与医生的治疗方法相投。当人们食入饮食及药物时只能进入胃肠,又怎么会到达五脏呢?凡是人的肌肉骨骼、五脏、胃肠虽然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与功能,但进入肠道的营养物质经过吸收,都能分布,但是代谢废物则进入大小肠。所有人的饮食及服药都会进入肠道,是因为人的真气在代谢分解这些留其精华,就像细细研磨硫黄、朱砂、乳石一样,只要处于动态之中,都会随着真气到达肌肉骨骼,犹如天地灵气,沐浴穿透金石土木一样,都没有障碍不留迹象。除了顽石草木,精气均能及达。最后,残渣进入大肠,湿气进入小肠,这都是代谢废物,不能再转化为其他物质,只有排泄出体外了。所有但凡认为食入物质进入肝脏,进入肾脏的,由于真气不会聚集于此,所以这些东西也不会到达这里。这些理论作为医者应当明了。

古代丹家的药性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古籍中相关的记载有哪些?

古代丹家的药性论,即对物质问相互作用的认识,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周易参同契》在阐明阴阳学说时便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阴与阳的彼此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唐代张九垓的《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则进一步把阴阳学说具体化,说明这一学说怎样指导金丹术。他说:“大道冲融而包天地,驱策阴阳,成乎宇宙。天形阳而左旋,地质阴而右转,日为阳精而昼行,月为阴灵而夜流。……一阴一阳曰道。圣人法阴阳,夺造化,故阳药有七,金二石五,黄金、白银、雄、雌、砒黄、曾青、石硫黄皆阳药也;阴药有七,金三石四,水银、黑铅、硝石、朴消皆属阴药也。阴阳之药各禀其性而服之,所以有度世之期,不死之理者也。”又说:“还丹者,取阴阳之精,法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济,自无入有,以成其形。岂若砂汞,孤阴为体,无阳配生,不能合四象,运五行,所以孤阴不育,寡阳不生,阴阳配合,方成还丹。”

中草药: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桑黄

(《药性论》)

【异名】桑臣、桑耳(《药性论》),胡孙眼(《酉阳杂俎》),桑黄菇(《纂要奇方》)。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针层孔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针层孔

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乌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4~5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含落叶松蕈酸约4%(菌丝体不含落叶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麦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酶。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连续用1~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 *** 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皮下注射。有人报道,它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药性论》:"味甘辛,无毒。"

【功用主治】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血淋,脐腹及 *** 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②治脱肛泻血不止: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提醒您:桑黄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