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种类
常见种类
1、普通牛,分布较为广泛,数量极其多,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2、牦牛,毛长过膝,能耐寒耐苦,适应高原地区及其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资源。
3、野牛,如美洲野牛、欧洲野牛等。可与牛属中的普通牛种杂交,产生杂交优势和为培育新品种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
5、黄牛,角短,皮毛多为黄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来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扩展资料
常见起源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
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
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牛
皮埃蒙特牛的品种性能
皮埃蒙特牛的成年和雌性高度分别为143厘米和130厘米。肉质细嫩,屠宰率(平均66%)和瘦肉率(84.13%)特别高,更适合国际牛肉消费市场。
该品种作为肉牛品种具有较高的泌乳能力,并且改善了改良黄牛的改良后代的泌乳能力。在组织改良的三元杂交系统时,Piedmont牛改良了母牛,然后成为母本,这对下一轮肉杂交非常有益。皮埃蒙特牛和西门塔尔牛以及本地牛之间三元杂交的后代在生长速度和果肉类型方面都具有父性特征。
与荷斯坦奶牛交叉繁殖的公牛在12个月时的活重为451千克,平均日增重为1197克,屠宰率为61.4%。当与黄牛混合时,在中等肥育的情况下,雄性茧在18个月时可达到496千克。眼肌面积114平方厘米,生长率达到国内肉牛的领先水平。
扩展资料:
(1)外貌特征
身体很大,身体呈圆柱形,肌肉发达。外套颜色为乳白色或浅灰色,鼻子,眼睛,肛门,外阴,耳尖和尾蝎均为黑色。当牦牛年轻时,毛色呈乳白色,然后变白。成年公牛体重800-1000公斤,体高140厘米,体长170厘米,胸围210厘米,管周长22厘米;成年牛体重500-600公斤,体高136厘米,体长146厘米,胸围176厘米,管周长18厘米。出生体重42公斤,母亲40公斤。
(2)生产性能
皮埃蒙特牛生长快,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500克。肉用性能好,屠宰率65%~70%,肉质细嫩,瘦肉含量高,胴体瘦肉率达84.13%,但难以形成大理石状肉。有较好的泌乳性能,年泌乳量达3500千克。我国于1987年和1992年先后从意大利引进皮埃蒙特牛,对中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埃蒙特牛
皮埃蒙特牛有哪些特点?
皮埃蒙特牛原产于意大利。是生产优良牛肉的专门化肉用品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终端父本。
(1)外貌特征
体型较大,体躯呈圆筒状,肌肉发达。毛色为乳白色或浅灰色,鼻镜、眼圈、肛门、阴门、耳尖、尾帚为黑色,犊牛幼龄时毛色为乳黄色,后变为白色。成年公牛体重800~1000千克,体高140厘米,体长170厘米,胸围210厘米,管围22厘米;成年母牛体重500~600千克,体高136厘米,体长146厘米,胸围176厘米,管围18厘米。初生重公犊42千克,母犊40千克。
(2)生产性能
皮埃蒙特牛生长快,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500克。肉用性能好,屠宰率65%~70%,肉质细嫩,瘦肉含量高,胴体瘦肉率达84.13%,但难以形成大理石状肉。有较好的泌乳性能,年泌乳量达3500千克。我国于1987年和1992年先后从意大利引进皮埃蒙特牛,对中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工作。
(3)与西杂母牛杂交效果
西杂母牛是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引入西门塔尔牛与当地黄牛进行改良的品种。1998年山西省祁县畜牧局用皮埃蒙特牛冻精与西杂母牛进行三元杂交改良试验,获得了1000多头杂种后代,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