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在海外生存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Q: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说法,说中餐在外国深受欢迎,外国人吃一次就爱得不得了云云。
但也有看到不同说法,说老外对中餐其实不感冒,国外受欢迎的中餐都是按外国人口味改良过的,给国人吃根本吃不下去,这说法似乎也有一些事实佐证(不少来华淘金的外援都只能专门预定西餐厨师)。
那中餐到底受不受外国人欢迎?
A: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海外流行的那种中餐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东西。
对海外中餐的评价,通常充满小知识分子的酸腐气。什么定位太低端、口味不正宗、骗外国人……
这样说的人,根本不明白做给外国人的中餐是个什么东西。
你爸妈给你做的饭,叫饮食文化。你学了爸妈的厨艺,做给自己的孩子吃,那叫文化传承。
你开个餐馆,向陌生人贩售食物,那叫商品。
一个商品是否成功,除了你本人对其口味的主观评价,还要看它的定价、营销、发行渠道、供货渠道、资金流、质量控制、消费者培养等很多方面。
每天有六千八百万地球人吃麦当劳,可以说是很受欢迎了。
你们觉得,麦当劳的CEO今天晚饭吃的是麦当劳吗?大概率不是。因为在他可以选择的晚饭范围里,麦当劳的口味、营养、新鲜程度都垫底。
中国人以中餐的名义卖一种食物,为了在中国战乱、海外排华的时代养家糊口,最后还有钱支援辛亥革命。做出的老菜不是面目全非、新菜不是抄袭山寨、不缺斤短两、不欺行霸市,为什么说人家不是中餐?
顺便说一句,适应性是一种智力,遵从 历史 惯性不是。
举几个别国的例子:
然而海外中餐又是不同的。
海外中餐比以上所有更伟大一些。
听我讲。
1.做到了全球统一化。
有史可考以来,你在纽约、西雅图、伦敦、墨西哥城买到的左宗棠鸡、杂碎、鸡球、鸡蛋卷、幸运饼等一切乱七八糟的自创菜,都是差不多的东西……然而中国本土并没有这些菜!这是怎么做到的???
2. 成熟的套餐模式。神纤
就算在今天,买个一人份套迹谨餐,中餐的完成度也是最高的,而且这个套餐模式形成非常早!
春卷或汤,用很便宜的形式完成前菜。早就做好的炒面或者炒饭大大节省成本,作为固定搭配走量很大可以保持新鲜。主打配菜是热量高的炸物浇酱(柠檬鸡、咕咾肉等)和在快餐里相对 健康 的杂炒蔬菜(杂碎)、芙蓉蛋类,三大类基本涵盖男女老幼的需求。
幸运签饼这东西耐储存又很好玩,解决了甜点单价太贵、制作工艺复杂两个问题。通过把甜点的趣味性最大化,掩盖了口味不足、价格低廉的缺点。中餐馆使用幸运签饼不晚于1920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一个套餐的模式已经形成了。
消费者花一份快餐的钱吃到一套菜。对于快餐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冲淡了叫外卖的凄惨气氛。
3. 运营模式本地化。
廉价中餐馆,最为华人诟病的是味道不正宗。这个问题的成因,除了迎合当地口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地化采购。在极端情况下,这些菜里甚至连酱油都没有。
在经营角度,这意味着餐馆运营不会受到过去100年里国际形势风运动荡影响。另外在早期贸易不发达的时候,不会在进货、存货环节压很游州仿多资金。早期普通华人几乎不可能在银行拿到贷款,这些餐馆背后没有大金主,都是同乡之间凑点钱,可能有三个月流动资金就开业了。
使用本地食材、在本地进货、因地制宜改良菜品、让资金快速回笼,这样的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才在华人普遍贫穷的情况下,让中餐馆开遍全球。
4. 培养消费者。
现在的欧美大城市居民里,当决定去吃中餐以后,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想点什么,不需要看菜单。反而是中国人,面对那些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听不明白的菜名,一片茫然。
过去100年里,无论外国人是情愿地吃,还是无奈地吃,都把这些菜吃习惯了。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商品,这种中餐是成功的。
5. 定位合理。
大批富二代涌入西方以前,中餐很便宜,以至于当代上等华人出国以后,觉得这些东西丢了自己老脸。
然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菜肴便宜,并不仅仅是通过自我压榨(虽然劳动力压榨也很厉害),还是通过引进新菜品、合理搭配菜单、控制资金流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被称作行业创新。只不过这些创新是由无数无名之辈,很多可能在中国也是文盲,经过长期试错改进、互相学习,最终形成的。
那他们为什么要把餐馆定位这么低呢?为什么又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忠实的消费者呢?
20世纪以前的美国中餐馆,也是雕梁画栋,装修豪华。并且他们的菜单全用意译,“烤某湖鸭子”、“什么菜炒什么肉”等。典型的内装是这样,你们估算一下这个挑费。
这种餐厅必然是少而精。随着时间发展,很多大餐厅的学徒瞄到市场上一块空白,于是离开这种资金雄厚的大餐厅,开辟了一片新市场。
19世纪中期,中国闹太平天国,大量华工涌入加州淘金,后来又参与建设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铁路修好以后,很多华工留下,随着铁路散落各地。同时,这条铁路也加大了美国本土人的流动性,大量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工业城市讨生活。
于是就出现现在中国同样的情况——对便餐餐厅的需求一下增加了。
当时最便宜的简餐是食品摊子,比如热狗摊、炸鱼薯条摊。1923年开业的A&W,一开始是个卖饮料的摊子。麦当劳于1955年开业,1962年才开始有堂食,那之前要坐在马路边上,或自己车里吃。喝着西北风、伴着 汽车 尾气吃热狗(更早是马粪),也太惨了,只能对付一下。
小摊以上,是一种叫diner的、介于咖啡厅和餐厅之间的餐馆。它提供的食品比咖啡厅多,但全是不需要烹饪技能的简单东西,汉堡、派、三明治等。顾客自己在柜台上点餐,自己拿到座位上吃,吃完了自己收拾。这样就不用付小费了。
Diner和快餐店的区别是,它没有实现生产工业化!这意味着它的价格也不是特别便宜,出菜速度不是特别快,而且完全没有开发新品的能力。现在的连锁快餐店虽然也不是由专业厨师做饭,但至少菜单是总公司花大钱开发的,比如说经常用新品酱汁增加汉堡的种类。而在diner里,你的汉堡上可能只有番茄酱,而且五十年如一日的是番茄酱。
Diner这种形式,现在几乎绝迹了。仅有的几家也变成家庭餐厅的经营模式,有服务员,主打华夫饼、奶昔等甜品,甚至主要卖全日早餐,用轻食潮流掩盖烹饪技术不足。由于这种餐厅鲜明的时代性,怀旧影视里倒是经常出现。比如《冰血暴》电视剧(设定在70年代),里面出现的餐厅几乎都是diner。
典型的“廉价外卖中餐馆”也是这个时代的东西。那种中餐馆的发展轨迹和diner一样,出现于20世纪初,以单身劳工和双职工家庭为服务目标,消费额较低,食品质量马马虎虎,可以不付小费,可以便装进入。
要知道,那是个没有外卖披萨、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快餐厅、没有中东烤肉、没有泰国菜、越南河粉、印度菜、牙买加烤鸡、DQ冰激凌,甚至冷冻货柜车都很少见的时代!平民便餐业是一片沙漠,而要填补这块空白,你只能依靠自己的想像力。
当你面对一本已经写好的小说,一切都理所当然。可是你面前只有一沓白纸时,你从哪里开始建立一个故事呢?
消费者面对千篇一律的食品摊子和diner,需要点不一样的东西吃。充满洋泾浜英语的中餐馆外卖单就送到家了。这时候的餐馆用廉价的中国元素装饰自己,比如起名多用“龙”、“幸运”、“园”,菜单图案喜庆,餐馆本身则简朴很多(没这么多钱装修)。做出来的菜更是十分平庸,中餐传统降到最低。
可能是通过试错,这些餐馆发现了一点,他们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非常有冒险精神的那种人。在哪个时代,忙碌的劳工都不是 美食 家,也不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只想寻求一点刺激,又不喜欢太刺激,稍微意思一下的刺激刚刚好。比如西蓝花炒牛肉、饼干里面夹个幸运数字、和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外卖员,都是刚刚好的小冒险。
50年代以前,diner再往上一个档次,就是fine dinning。要进门至少得打个领带,坐下点菜、等很久、吃到似乎美味的大餐、付出一天的工资收入,还要付小费。酒吧倒是深受劳工欢迎,然而很快出现了禁酒令(1920-1933),接着是二战, 喝酒成为奢侈行为。
高档中餐一直也是有的,北京烤鸭一直深受欢迎。但是论普及程度,肯定不如深深融入平民生活的外卖中餐。这种中餐不一定符合当代Hipster 的审美标准,但是作为一种商品,它在各方面都做对了。消费者喜爱这种中餐,也是出于复杂的 社会 因素,而不仅仅是喜欢它的味道。
因为饮食男女,本来就是 社会 行为,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生物行为。
要是还有人认为“可它就是便宜啊”“这有什么难的”“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反正我不喜欢”……
我倒想问问,你创造过什么东西,填补过哪个市场空白,而实现家族阶级翻身?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过去一个世纪是个跌宕起伏的世纪,凡人但求一个容身之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卖牛肉面,不会做牛肉面也要想办法卖出牛肉面,这就是适应性。中餐馆,其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又发现一个事,很多人对“外国人爱中国文化”有非常不切实际的期待。
一个人再爱你,他应该最爱他自己。如果他理直气壮地说:“你的生命比我的生命重要,我可以随时为你死。”——这不是爱,是神经病(其实更可能是谎话精)。
一个人可以很喜欢吃中餐,无论是他理解的中餐,还是你理解的中餐。可是,怎么会比爱家乡口味还爱中餐?这是不正常的,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人人都爱吃烤肉,可是没人能每天吃烤肉。一个星期吃三次烤肉,就算烤肉死忠粉了。
每个人能天天吃不腻的,只有自己童年的味道。一般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朴素食物,这是每个民族的贫穷记忆,这才是“文化”。
其他都是商品。大家是成年人,说什么爱不爱的,保持淡淡的喜欢就可以了。喜欢拿钱来买,钱货两清,大路朝天。
不掏钱,光说漂亮话,把你捧到远超过正常人能接受的范围,半斤鸭子四两嘴,那是蹭饭的。
中餐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不错,尤其现在已不是传统的中餐了;串串香、干锅、麻辣烫、奶茶等国内新品在美国也落地生根了,迎合了新一代留学生和移民的需求,在华裔居住区特别旺;传统餐饮也同样存在,客户主要是老一代移民和 旅游 团队;国外餐饮能做,也面临租金和人工的问题,很多厨房都是华人厨师带着墨西哥人和波多黎各人在干;也是和国内一样,开店关店一样多。有优势的就是租金和国内北上广差不多,人工贵是缺点。
中餐厅生存情况怎么样呢?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应该有所体会。中餐厅在国外的定位应该是中等偏上消费水平,有点类似我们这好一点的西餐厅,人绝对不多,不会像湖南卫视《中餐厅》里面的那火爆场面,而且顾客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这点和我们这的西餐厅有所不同,我们的西餐厅里大多是中国人。中国目前依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在世界分布很多,有些人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长期生活在国外,时间长了难免有思念家乡的味道,只能抽时间去中餐厅里解馋。不过在国外 旅游 景点附近,也会有一些档次偏低一点的中餐厅,主要针对不习惯国外饮食的中国游客,这里的客流量会稍高一点,外国人也会多一点。我遇见过的中餐厅老板一般在饭点也会在门口拉客,主要也是针对中国人。由于中国人在外的很多,所以国外的中餐厅一般都能过的去。
中华 美食
闻名世界!
谢谢小悟空的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餐馆现在遍布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餐馆,大部分城市都有,中国的八大菜系各具特色,还有一些地分菜肴,特别是粤式茶餐厅,不仅华人喜欢吃中式菜肴和点心,现在外国人都非常喜欢吃,在国外当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在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有唐人街,这里就是开中餐馆比较好的地方,虽然身处国外,但是大部分中国人会想吃中餐的,在一些茶餐厅里,外国人也非常喜欢吃那里面的点心,就像中国人吃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很受欢迎,当然生意会更好些。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方的菜系都不一样,在明朝有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巳经逐渐地形成了交流,饮食文化一直持续到现在,中餐很多著名的菜肴,外国人都能叫出名字来,麻辣豆腐、咕噜肉、北京片皮鸭、小笼包等等,很受外国人欢迎,如果他们家附近有中餐馆,相信一定会去光顾的。
现在的中餐在先人创建的八大菜系、宫廷菜、民间菜等菜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也融入了许多西餐原素在里面,比如说分子菜,以及在就餐时的分餐制,一人一碟一菜,这些都非常适合外国人的就餐习惯,其实,在国外许多中餐馆巳经这样做了,当然受到外国食客的欢迎,也算是入乡随俗吧!生意当然会更好做了。
虽然中餐在国外某些城市很受欢迎,但也有地方因为饮食习惯差别巨大,当地人不习惯中餐菜肴的口味,在开中餐馆之前,也因该先咨询一下当地人,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等方面,才能准备的更周到。
总之,中餐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实施,与国外更拉近了距离,交流更加频繁,再加上中餐在菜肴、吃法上的改进,中餐当然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相信会有更多的外国朋友吃中餐!
红厨 美食 倾情呈现,欢迎建议、讨论 美食 文化,谢谢继续关注!下次再见……
看看湖南卫视中餐厅?其实我觉得应该会比较难,中国人的南北口味都不一样,就更别提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口味可以一样了,题主应该先去目标国家了解一下当地人的口味,而且学习中国菜肴也要多,川鲁粤都应该学习点,也不用太精通,毕竟是歪果仁。。。而且要注意当地的法律,生活习惯什么的,啊呀太麻烦了。。。祝题主实现自己的梦想哦
这个没有办法具体回答,从很多媒体平台看的出来,还是很受欢迎的,但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并不是很清楚,毕竟这里面会有很多隐藏的成分存在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中餐在国外生意是蒸蒸日上!财源广进!蓬勃发展!具有良好发展优势!
不太能确定,感觉应该还是比较难的吧,毕竟有口味上的差异。
中国西餐厅排名
这个很难说的,要先从省说起,主要是上海,北京,浙江省,哈尔滨,沈阳```最好的是上海,
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
如果笼统谈中国菜的国际地位未免有些片面,在日本,中餐是仅次于法国菜、土耳其菜的第三大美食,而在意大利,中国菜是仅次于法国菜、意大利菜的第三大美食,普遍性来说,外国人吃中餐的频率远远缺察掘不如日料、印度菜和泰国菜。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甚至韩国的泡菜都入选,而伏核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闽菜、浙菜、西北菜等等数之不尽,也正因为这种广泛,导致哪类菜系能去参选成为难题。
既然要提中国菜的国际地位,那就不得不提国际上的中国菜,美国最大的中餐连锁是一家叫做熊猫餐厅的饭馆
熊猫餐厅的炒面套餐,虽然看着还不错,但事实上这种炒面口味相当单调,基本上没有第二种口味
陈皮鸡,一种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的美食,酸甜口味,专为美国人创造的中餐,老外很喜欢吃
五香虾,虽然号称五香,但其实相比新疆菜的调料口味要清淡很多
青豆鸡胸,同样是清炒,味道一如既往带有甜味,美国人真的很喜欢吃糖
宫保鸡丁,这个倒是中外吃货的共识,酸酸辣辣甜甜,相当知名,是最早拥有英文名字的中餐之一
照烧鸡肉,这个就西餐化很明显了,在德克士有这种米饭套餐,同样是甜味,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不算纯正中餐
中国炒饭,相当清淡,而且口味同样偏向酸甜,扬州炒饭这么出名都无法占据一席之地
鸡肉锅贴,这种锅贴放在锅内是不会有市场的,卖相真的太差了
还有左宗棠鸡,当年蒋介石的厨师到美国创制的菜品,在美国相当出名,然而在中国根本找不到这道菜
外国人号称能吃辣,但是其实不能吃辣,中餐中酸甜苦辣中的辣味就这么被排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辣味汉堡吃过吧?这就是外国人认知的辣味
注意那只鱼的“冷冷的目光”
很多菜外国人不敢吃,味道还是其次,主要是不能接受外观,比如任何动物的头,很少有外国人能接受,英国的“仰望星空”除外……那是奇葩
此外,还有我们低估了其他我们认为小众的菜系,如泰国菜,在国际上地位很高,比如综上所述,中国菜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算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欧美国家的殖民文化遗留问题:毕竟欧洲人当年统治大半个世界,很多饮食习惯已经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饮食观念的差异:有些国家口味就是重酸甜,有些国家口味就是重辣没哗重盐,有些国家则喜好清淡
国际上中餐被改造:中餐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改造成适合当地人口味的菜肴,使得当地人认为中餐就是他们吃到的那样
中国饮食文化太过深奥,分不清:说真的,现在能分清广东和中国的外国人有多少?
世界饮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众口难调:中国菜好吃,但世界上好吃的菜肴也很多,所以我们可能没有高估中国菜的口味,却低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精彩。
全球最杰出1000家餐厅排行榜揭晓都有哪些?
法国LA LISTE国际美食2018年排行榜4日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外交部举行第三届揭榜改乎仪式,在评出的全球最杰出1000家餐厅中,中国上榜餐判冲厅达123家(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超过法国的118家,位居第二。
LA LISTE国际美食排行榜于2015年由法国人首创,收录165个国家的16000个优秀美食地点,参考500多个专业美食指南和民众在线点评,得分靠前的1000家餐厅进入下一年度全球美食排行榜。
2018年排行榜中,日本美食再次领先,共有134家日本餐厅上榜。法国巴黎的GUY SAVOY餐厅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中国北京的淮扬府(安定门店)在中国餐厅中排名第一,位列总排行榜第21位,并在当晚荣获排名上升最快奖。
排行榜创始人之一泽普里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作为美食大国,考虑到人口、国土面积和餐厅数量,上榜数量排在第二位并不奇怪。他认为LA LISTE排行榜充分考虑了当地民众的网上评价,因此更具有国际性。他相信,随着全球各地对中国美食的了解和认可,今后会有更多中国餐厅进入榜单。
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参加了当晚的榜单揭晓仪式,法国总统马克龙当天下午还在爱丽舍宫会见了来自全掘歼歼球16个国家的40个大厨代表。
卫生永远排第一。
中餐在欧美受欢迎吗?
(我朋友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开的中餐馆内部图,只卖正宗四川菜)
恰好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东欧罗马尼亚开中餐馆,所以这个问题我还是有资格回答的。
相比前些年在互联网上被吹的神乎其神的“中餐有多么多么受外国人欢迎”,这些年随着出国 旅游 的朋友逐渐增多,大家也都知道中餐在外国并没有那么受欢迎。
但是最近似乎有点矫枉过正,认为外国人都不喜欢中餐。
可事实上各种商业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都能证明,中餐(含改良中餐)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和法餐、日餐不相上下,全球三大餐饮强国名不虚传。
(他餐厅里的罗马尼亚服务员)
当然,全世界中餐馆里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当地口味经过改良的中餐;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正宗中餐确实没有那么受外国人的喜欢。
欧美这边外国人主要还是习惯油炸食品,所以欧美,尤其是美国的中餐馆,本质上和麦当劳也没什么区别,几乎什么菜都油炸,饺子、春卷都油炸;而且现在在美国的美式中餐后厨,墨西哥人数量比华人都还要多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正宗中餐”在外国就一定不受欢迎。
我发小很多年前去到东欧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做中餐厨师,还是川兆档携菜厨子;2010年他自己在布加勒斯特开了属于自己的餐馆,目前他在罗马尼亚已经开了好几家分店。
(他餐厅里的服务员)
他一直在罗马尼亚做正宗四川菜,完全没有改良过,但是罗马尼亚人就是很喜欢吃。我去罗马尼亚找他玩的时候,看到他餐厅上座率相当不错,非工作日晚餐时候,客人甚至需要等位。
要知道他餐厅价格并不低,四菜一汤不算酒水加小费差不多需要15—20欧的样子,看着不贵,可是要知道罗马尼亚平均工资不超过600欧元,吃顿晚餐花20欧真的不少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罗马尼亚人之所以喜欢吃川菜,还是和罗马尼亚饮食习惯有关系,2009年中国青年报就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罗马尼亚菜和中餐有点像》;说的是罗马尼亚人的饮食习惯和罗马尼亚菜和中餐相似度比较高。
因此,正宗中餐是否受外国人欢迎,主要还是看当地人是否接受正宗中餐的口味。
本人在欧洲斯洛伐克待了很久,应该有发言权。在我工作的城市的市中心mall就有一家中餐馆、一家日本餐馆和一家本地餐馆。我基本上上每天去支持中国餐馆。偶尔也去一下日本餐馆和本地的餐馆。但是对于中餐在这个国家的欢迎程度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本地餐馆比中国餐馆和日本餐馆更受欢迎一点,但是基本上这三家的生意都很好。我问过中国餐馆的老板,他说他还有2个餐馆在这个城市生意都还很不错。老板本人也是移民这里了!我见过他买的车,是那种国内买100万以上的奔驰SUV,具体什么牌子就不记得了。反正应该混的不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他在这边做中餐挣了不少,侧面反应了中餐在国外的火热程度!不过我感觉这边的中餐不太想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菜品,基本上都是经过改良后的品种,偏向于欧式风格。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菜品的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话说要是正式做中国族伏传统菜式,估计也搞不了这么久。所以说基本上在国外做中餐的人或多或少的会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和喜好做一些改良!最后发几张这边平时吃的中餐快餐图片。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都是一个 美食 的国度,中国的食物是最复杂多样的,像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等他们的事物都是比较单一的,实时上中国餐馆的数量在美国是麦当劳的3倍。
大多数美国人经常点的食品,中国食品排名第二。
你需要知道的3个事实
一:为什么美国有很多中国餐馆
在《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后,出人意料的结果之一是大量的中国餐馆老板涌入美国,尽管对中国劳务工实行了10年的移民禁止令,法律规定有些人可以以商人的身份进入美国,在餐馆老板被赋予这种特殊身份后,美国餐馆数量开始上升。
二:第一家中国餐馆开在哪里?
1849年,第一家中国餐馆广东酒家在三潘开业,在高峰期从1848年到1849年,有成千上万的移民到加利福利亚北部,他们中大多来至于广东,中国,他们也成为三潘最早的蠢冲企业家,这家广东餐馆并不是今天在三潘开业的唯一一家中餐馆,但它无疑是最大的一家餐馆,一次可容纳300人。
三:在中国最古老的中国餐馆多少年了?
蒙大纳位于比尤特县(巴特)北京(北京面条店)宣布2011迎来了100个生日,这家商店现在仍然供应牛排“杂碎”。
中餐在欧美主要是低收入人群为主。因为当年开第一批中餐厅的基本以南方劳工和非法移民为主。一开始定位就是低档消费,然后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再加上欧美中餐厅普遍的简单、服务差的风格。渐渐的不是特别受欢迎。
作为一个在美生活好几年的中国人,我眼中看到的中餐远没有报道中说的那么受欢迎。中餐为了迎合老外的口味都是针对本土饮食习惯做了改良的。和传统中餐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当然,你还是可以称它为中餐。
受欢迎程度,别的地方不知道。在美国中餐只能说是各式料理中的一种。这里有各种 美食 ,日式,韩式,越南,马来,意大利,墨西哥,萨尔瓦多,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希腊,太平洋风味……等等。选择太多了。真看不出来中餐比其他的有太大优势。再者,我们认为的珍馐美味在很多老外口中并不一样。就好比其他 美食 再好吃,我们最终还是最爱本土的家乡味。习惯这个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中餐是不是受老外欢迎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无论人家爱不爱吃丝毫不会影响中餐是我们的最爱。
他们觉得新潮
中华 美食 博大精深
饮食文化差异,要说很喜欢可能就谈不上,很多时候估计也就是图个新鲜罢了,当然口味符合的话也会多去几次,这跟我们去吃西餐没什么两样
应该有一定的欢迎度,但是大部分还是华人在捧场。
对于饮食,国人千万不要有一厢情愿的自豪感。众口难调,百人百味是绝对现实的事情。不要被几篇文章,几个视频哄骗的觉得老外都疯狂的喜欢中餐。不习惯吃中餐、厌恶中餐、痛恨中餐的老外大有人在。
这其实很正常。就跟某地区的中国人也不习惯或厌恶中国其他地方的口味一样。不过就是个口味习惯差异。
国人太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有时真的是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了。自信点,自己爱吃就行了,老外爱不爱吃的随便吧。
中餐在外国到底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受欢迎?
中餐在外国确实是很受欢迎的,你可以拿外国的西餐一比较搏橡就知道了。碰银枣西餐在中国虽然吃饭环境比较好,但是价格也高,这个只能算是一种时髦的高消费,但是真正喜欢吃的人有多少,不考虑钱的问题天天吃西餐,有几个人能接受。而在开在外国生意兴隆的中国餐馆就不一样了,外国人对中国餐馆里面的花样百笑拆出的菜首先是眼花缭乱,他们真的不知道菜还可以有这么多的做法,而且口味还是那么的好吃,所以他们在有大的聚会时首选都是中国餐馆去吃中国菜,请采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