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究竟有哪些美食
1.虎皮肉
【菜名】 虎皮肉又名董肉,跑油肉董小宛所创。皮呈皱纹状,肥而不腻。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油亮光滑,纹似虎皮,软烂醇香。
2.如皋董糖
一寸见方,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见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食之酥软甜香,回味无穷。
3.琅琊酥糖
滁州名产,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 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
4.南京板鸭
明末出现的名肴“南京板鸭”一样畅销大江南北,清时曾作为向宫廷的贡品。明朝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
5.盐水鸭
在南京,有记载的食鸭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据文字记载,盐水鸭在明朝初年开始出名,到清朝时已流行南京城,逐渐成为南京一道名菜。
6.状元糖
既是现在的牛轧糖,牛轧糖的创始人据说是我国明朝的状元商辂,有一天夜里商辂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见供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盘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间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挥,花生竟自动去壳飞入糖中,瞬时化成数头牛朝他飞奔而来。商辂醒后请人帮他解读梦中景象,解梦人说笔墨纸砚和花生为妙笔生花的比喻,化成数头牛朝他奔来则是智慧的象征。商辂听后惊喜异常,忙吩咐家人取来麦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样,因此取名为牛轧糖(轧字本身含有花生的意思)。商辂创制牛轧糖后,同一年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竟连中三元,是明朝八十九名状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学子。他为了感念文昌帝君的保佑,制作了大量的牛轧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谢。后将牛轧糖分给大家品尝,因为口感香醇而广为流传。自此牛轧糖大受学子欢迎,成了求取功名的吉祥食物,因此又称状元糖或功名糖。逐渐人们发觉把糖制作成牛的形状过于繁琐,就把糖直接切成长块状,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牛轧糖在我国的台湾和澳门也有生产,除了原味以外,还有改良版的抹茶、芝麻和咖啡等多种口味,已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名产,更是观光客最喜欢的伴手礼之一。
7.鱼翅
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内含有胶状翅丝,而且口味甚美。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美食价值者逐渐增多。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珍品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
8.状元及第粥
及第粥是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等生滚的荤粥,外加紧新鲜的姜葱煮成的。因为味道鲜美,故广东珠三角一带及港澳人都很喜欢吃。这种粥为什么叫“状元及第粥”呢?原来这里面有段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有关的故事呢。伦文叙孩童时已表现出颇高的才气,但由于家贫,故是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因而常顾不了午饭。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就天天买伦文叙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把菜送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权作午餐。几年过去了,伦文叙天天在粥铺吃粥,因此对老板十分感激。后来,伦文叙的才气在一次的偶然机会中惊动了当时的广东巡抚,并得到了巡抚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读下,伦文伦终于不负众望,力压才子柳先开,得中状元。在衣锦还乡之时,伦文叙特别再次到了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幼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 由于此粥无名,故老板请伦文叙作命名,伦氏略加思索后,认为自己能高中状元都是由于这种粥的帮助,于是就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顾客盈门,而“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了。
明朝美食有哪些
在官宦菜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明朝美食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明朝美食介绍
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南京)建了10座大酒楼,具体经营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非常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等 娱乐 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有水上流动餐位。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有 想象力 ,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5座酒楼,共15座,在当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农历)建成,接待四方来客。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钱给文武百官官钞(相当于现在为了应对危机拉动内需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 自然 生意兴隆,“日收十万钱”。
明朝的时候船宴已经相当流行了,特别是在江苏扬州一代,并在清代进一步盛行。船宴,以船为设宴场所,美食、美景、美趣结合,别有一番情趣。那时,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野芳浜以及南北大运河等水上风景区,都有专门供应船宴的“沙飞船”(又称“镫船”),艄舱有灶,尾随在游船后供应酒食。清代沈朝初有首《忆江南》,很好的描写了船宴之乐:“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水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可以推论,真正意义上的 旅游 餐饮应该是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娱乐与餐饮的结合也是饮食行业的一大进步。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 文化 的繁荣,到了明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 食材 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
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已经出现。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 菜谱 中,当代发明的就有21道。分别是: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火腿、酒糟虷、烧鹿肉、燎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汇、油煎鸡、炙鸭、一捻针、水煠肉。
其中蟠龙菜现在还是湖北钟祥县的名菜,这道菜与明朝的一位皇帝有关。这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他本是明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封地就在钟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即位,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嫡亲堂弟,按“兄终弟及”的规矩,朱厚熜进京做了皇帝。
由一个地方诸侯王成为皇帝,自然是“蟠龙升天”,成为“飞龙”了。在赴京登基前,朱厚熜的蒙师给他送行,就有一道“蟠龙菜”。以瘦猪肉、肥肉膘、鲜鱼片、鸡蛋清、绿豆干粉、葱白、胡椒、食盐等为原料,将鱼肉剁成肉馅,纱布过滤,佐料拌和,蛋皮包裹,然后盘龙造型,入笼蒸制而成。由于这道菜由厨师詹多发明,在当地又被称为“多菜”,或谐称为“剁菜”或称“詹剁”——粘剁,因为做法是由蛋皮包裹而切成片,又名为“卷切”。
“三事”这道菜有必要特别说一下。它是由海味(海参、鲍鱼或鱼翅)加上肥母鸡、猪蹄筋三种食材混合,加调料,小火慢煨而成。这道菜是现在福建名菜佛跳墙和湖南名菜祖庵鱼翅的发源。
虎肉是一种特殊的食材,现在已经不可得。据《本草纲目》记载,“(虎肉)味酸无毒,主恶心、呕吐,益气力,止多痰,伤人齿。”虎肉的做法也非常特殊,明代宋诩的《宋氏 养生 部》记载的做法是,先用新鲜的泥土溺一晚,再用盐腌一天,洗净烧熟,再加水,加花椒,煮熟。据说这样可以去掉酸味。
油煎鸡的做法和现在南方流行的樟茶鸭的做法很类似,应该算作樟茶鸭的起源,做法是先腌制,再用热油不停的浇在鸡上,最后蒸熟。
水母汇有点像现在的凉拌海蜇,是道凉菜。生爨牛的吃法很像后来的涮火锅了。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烩通印子鱼、煎鸡、熬鸡、酥鸡、卤烤鸭、摊鸡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虾、肉鲊炖雏鸡、腊鹅、羊灌肠、馄饨鸡、油炸烧骨、鸡煎汤、蒸羊肉、榛松糖粥、鸾羹。
糟制菜是明代饮食的一大贡献,糟即指原料酒糟,又是一种烹饪手法。糟是热制冷吃菜的典型,在齐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糟菜的具体做法是先用佐料来腌,然后卤制,文火慢炖至酥烂,再放入糟缸中焖一日。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糟肉,肉质软烂,味道鲜美。
明朝的货币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明朝许多的商业资本是在国内的许多商业活动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从明史的记叙中,可以看到人们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时,所获得的暴利:一是铸钱获暴利,二是贩铅从中得到白银。在明朝的商品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流转的扩大,货币反映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明朝初年,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的是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货币在中间起着媒介作用。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白银大量依靠进口。钱庄也于这时出现,并成为独立的行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 资本主义 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但是明朝已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更加腐朽,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加尖锐。
明朝的疆域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北方
明初,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导致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东北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今辽宁),永乐年间,招抚女真部落,于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明朝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女真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晚明,后金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朝鲜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 拓展 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元朝双城总管府的铁岭卫;1403年,朱棣将被李氏朝鲜侵占的建州左卫故地让与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原属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西南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全境,永乐年间在中南半岛设三宣六慰,包括今缅甸、老挝大部及泰国西北部并抵达孟加拉湾,中后期这些地区多被放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
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