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长三角各市人均收入
长三角16个城市具体人均收入水平为:上海23623元、宁波22307元、台州22245元、绍兴21717元、杭州21689元、苏州21260元、无锡20898元、南京20317元、湖州20046元、舟山19856元、嘉兴19238元、常州19089元、镇江16775元、南通16451元、扬州15057元、泰州14940元
长三角到底哪个省会城市旅游产业最强
长三角到底哪个省会城市旅游产业最强?
旅游产业在我国并不是个新兴的行业,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经济发展中,我国相对比较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相对被忽视,但是近年民众开始认识到旅游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个相对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促进社会就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当属长三角,合肥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省会城市中最弱的一个,2016年合肥市接待旅客7784万人次,旅游收入937.7亿元,比沿海省会城市还是差一些,但是合肥市名胜古迹众多,名人故里遗迹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方面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相比合肥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的旅游产业要相对发达许多,说合肥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南京市更丰富,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历史遗迹众多,南京市是江苏少有山水兼具的龙盘虎踞之地,是海内外游客争相一睹的旅游佳地,2017年南京接待游客1.12亿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909.26亿元,其中国际创汇6.76亿美元,旅游产业相当发达。
但是南京市不是长三角旅游产业最发达的省会城市,从数据角度来讲,杭州市在游客规模、收入产值方面,比南京市更胜一筹,杭州市2017年共接待旅客1.37亿人次,旅游产业生产总值高达2571.84亿元,超过南京市很多,杭州市国际游客入境旅游人次363.23万人次,境外游客旅游收入31.49亿美元,都比南京要多,其实杭州市在人文古迹旅游资源方面,并不比南京有优势,但是杭州旅游意识比较先进,杭州市是长三角较早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的城市,旅游收入不减反增,充分发挥了旅游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2021年长三角旅游收入
794.44亿元。
长三角地区浙江实现旅游收入291.6亿元,江苏实现旅游总收入301.13亿元,安徽实现旅游收入201.71亿元。共计794.44亿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处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共促文旅市场复苏 长三角各地还需“抱”得更紧
25日-26日,2020年长三角文旅联盟联席会议在溧阳召开,来自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文旅人齐聚一堂,围绕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达成共识:携手共促市场复苏,长三角各地还需“抱”得更紧。
化危为机, 探索 “淡季不淡”新路径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文旅产业冲击巨大。长三角区域是全国文旅产业最发达的地区,5A级景区占全国1/5,度假区占全国四成, 旅游 总收入占全国18.8%,沪苏浙皖互为最大客源地。长三角文化 旅游 市场的携手复苏,必将引导和拉动整个文旅行业的振兴。
“疫情暴发后,许多文旅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从清明、五一假期市场表现看, 社会 对 旅游 需求依然旺盛。”安徽省文旅厅厅长袁华直言不讳,让 旅游 业恢复发展,必须解决好“限”与“需”的矛盾。3月以来,安徽文旅部门把乡村 旅游 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短线游、周边游,政企携手对冲疫情影响。
“既要重防控,也要谋发展。”浙江省文旅厅厅长褚子育介绍,该省一边修订完善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场所的常态化防控有序开放工作指南,一边采取一系列稳企业、抓投资、促消费“硬核”措施,梳理1159个文旅重点项目,投放总价10亿元文旅消费券和1亿元“大红包”,帮助部分 旅游 业态加快恢复。
在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看来,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是机遇。各地可通过营造公共文化休憩空间、打造多样“小剧场”、组织非遗精品展演等方式激活“夜经济”,还可对接企业团建、行业培训、企事业单位疗休养等多种市场, 探索 “淡季不淡”新路径。
项目合作,抱团发展按下“加速键”
“一场疫情,让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必要性愈加凸显。”江苏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钱宁介绍,今年4月,四地文旅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今年联盟重点工作计划,推出31条“实招”,“为共造长三角文旅圈按下‘启动键’和‘加速键’。”
会上,各地带来在业内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高质量合作项目进行讨论,从不同维度推动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
为塑造具有“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的长三角文旅形象,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旗说,该局牵头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旅专项规划,打造 历史 古韵、演艺博览、乡村田园、运动康养、度假休闲等五大核心文旅活动产品;而安徽省文旅厅则牵头推出“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淮安周恩来故里—皖西大别山红色 旅游 ”精品线路,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 旅游 示范基地,共塑区域红色 旅游 品牌形象。
江苏省此次带来“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 旅游 线路和“同游长三角·美好新感受”主题游两套合作方案。省文旅厅副厅长经圣贤表示,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密布,“高铁+”成为黏合区域文旅资源的新载体,可通过省际游互送游客、发布惠游政策等措施,推动长三角文旅市场从“自救”到“互助”。
跨省 旅游 ,文旅合作步入“深水区”
与会人士坚信,疫情影响只是暂时的,文旅业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优势和基本面不会改变,并将长期存在。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合作、抱团取暖。
不少文旅部门“一把手”在现场向兄弟省份发出邀请。“我们已成立长三角工作专班,希望通过打通瓶颈和市场化运作,与江苏携手打响环太湖 旅游 品牌。西望安徽,打造从黄山到千岛湖的精品 旅游 环道。” 褚子育建议,在长三角范围内先行启动跨省市 旅游 ,恢复低风险地区 旅游 活力。
“要最大限度释放联动、协同、聚合效应,下好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先导。”杨志纯向各兄弟省市提出“五个一”倡议:拧成一股绳,协商完善合作机制;同唱一首歌,携手促进产业发展;同绘一幅画,共同构建开放融合市场;共推一卡通,合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编织一张网,联动开展市场监管。
当天,南京图书馆发起的长三角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成立,进一步加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库名单也在会上发布……随着一系列项目开花结果,长三角文旅合作正不断走向“深水区”。(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