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可波罗游记》是哪国旅行家的著作?有什么好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也就是公元1282年,马可波罗来到了扬州,他身材高大,眼窝深陷衣服外国人模样,却穿着一身官服。虽然有人质疑过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但他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却向当时的欧洲各国展示了一个神秘东方大国的繁华与文明。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正是因为他,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从而点燃西方人对古老东方的热情。
之所以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正是因为意大利是和中国接触最多的国家,意大利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而中国很多发明也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了必要条件。正因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呆了十多年,回到欧洲之后,就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他将一个繁荣的东方国家展现在了欧洲人面前。
正因为这本书才让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才能进行交流,这时候商人发现商机,而智慧的人发现新思想。马可·波罗在世界文化融合和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书中描写中国遍地黄金,也让很多欧洲列强觊觎中国的财富,间接给中国带来了侵略。
二、谁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中国游历十七年之后出了一本书什么让欧洲人了解东
马可·波罗
————————————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请采纳哦~
三、推荐下关于意大利的书籍
关于意大利语的一些书籍教材
一、书籍篇
(一)、学习教材;
1、《速成意大利语》,赵秀英著,外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上下两册。★★★★★
个人认为,这是国内自学意大利语最好的教程,讲解很详细,语法点全部讲到,对个别重点词讲解很到位,还有意汉对比。在两本书的容量里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了。强烈推荐短期自学者使用。
2、《意大利语》,王军、王焕宝等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出版,共四册。
这是一般意大利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此教材很老了,内容相对陈旧,很多范文都是中国人写的,所谓的中式意语。不过,它的内容相对很简单,而且很多是关于中国的,要学习如何表达中国的一些概念,看看它的表达方法还是很好的。我把它当作泛读教材用。
3、《自学意大利语》,肖天佑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全一册。
市面上已买不到了,俺从图书馆复印的。还来不及怎么看,不过它有点好,他在词汇里对不规则的重音的单词在下面以点标注,这对自学者可是很有帮助,哈哈。而且它的练习还有答案,课文有中文译文。
4、《意大利语初学手册》,黄氵美婷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很不错,深入简出。编排非常合理,很为读者着想,国内的教材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样啊。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很吸引人。可作为初学者泛读教材。
5、《意大利语入门》,沈萼梅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年出版。
适合学音乐专业的,讲多了很多音乐专业的术语的意语表达方式,对一般意语学习者不是很适合。
(二)、词典;
1、《意汉词典》,商务出版社1985年出版。★★★★★
没有选择的“绿砖”,哈哈。国内的意大利语词典,这本最大最好啦,词汇量很大,俺专业的专业词汇在里面居然都可以查到。相信国内意大利语学习者绝对少不了它。
2、《现代意汉汉意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出版。
词汇量太小,而且查动词的变形时极不方便(不如绿砖后面有一个elenco可查页码)。唯一的优势是小一点,好带一些,还有中意部分。
3、《柯林斯意英英意小词典》
想同时学这两门的朋友可尝试一下。
(三)、口语教程;
1、《中国人在意大利》,赵秀英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赵秀英的书不错,把自己当回事,写的书对的起自己,也对的起读者。此书很全面,首先是有关于意大利相关文化社会背景的介绍,不错;具体内容很详实。所配的录音带有点我感觉不好的地方是,先讲中文再讲意大利语,不利于练习听力。
2、《顺风意大利语》,冯茹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出版。
CRI专家写的,很薄的一本,还不错吧。
3、《实用意大利语》,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这本书内容体例安排不错,是市面上唯一采取双方对话式的口语教材,本来我想当作听力教材的,在国内还买不到专门意大利语听力教材,可悲。
4、《跟我说意大利语》,张密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出版
《意大利交际口语》,周莉莉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两本书出自一个出版社,所以后者对前者“借鉴”很多,哈。这两本书有一个特点,它的每个句子下面都有标注读音,而且重音都指出了。买一本就够了,可当时俺不知道,两本都买了。
(四)、语法语音教材。
1、《意大利语语法》,肖天佑、刘善枪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
市面上见不到了,反正我是从图书馆的基库里复印的。在国内我还没有看到其它的意大利语语法书,所以它肯定是一本学意大利语必备的书。内容虽然相结陈旧,但基本语法点都涉及了,可通过此书对对意大利语语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意大利语发音与纠音》,文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讲的很详细的,还可以。可惜的是,俺看了,不会发的音还是不会:如P和B、N和L、发音的区别,Z的两种读音区别,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区别。当然,这不能怪人家书不好,只怪自己音感差,哈哈。
(五)、旅游手册。
1、《走遍全球-意大利》,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70元。★★★★★
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小日本有钱到处玩,把各个地方摸的好熟啊。内容非常详细,而且有一些小技巧介绍。
2、《美啊美啊意大利》(Bella bella Italia!),细毛、尹齐著。
一个写字,一个作画,写的很感性,很闲适,俺喜欢,可作为培养对意大利感情的游记作品来读。反正俺读了有一种强烈想去意大利的冲动,哈哈。
(六)、其他。
1、《意大利语中国》,[意]白佐良、马西尼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这是一本介绍中意交往史的书。正如书开头写到的“人离得愈远愈受敬重”(Major ex longinquo reverentia), 罗马帝国与汉朝就是这样哦,它们可是互相景仰啊。还有italia的译文经历了夷大利-义大利-意大利的变化,好玩。意大利的黑手党的黑手与中国三合会的红太阳,哈哈。
四、有关旅游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陶 渊 明:《桃花源记》 陆 游:《入蜀记》 柳 宗 元:《小石潭记》 余 秋 雨:《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 沈 苇:《新疆盛宴》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凡 尔 纳:《海底两万里》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笛 福:《鲁宾逊漂流记》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曾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五、著名的中外游记
1、《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2、《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
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
3、《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4、《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5、《伊本·白图泰游记》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白图泰先后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后,白图泰将他的游历笔录成书。
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被许多学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记
六、《马可·波罗行记》成书于何时?何时传入中国?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的《马可波罗行纪》 、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正是《马可波罗行纪》这样 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1月,在他十七岁那年,和他的父亲尼格罗(Nicholo)与叔父玛菲奥(Maffeo)在家乡 启程,在地中海东岸阿迦城登陆后,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行,经过两河流域、伊朗全境,越帕米尔高原,经过艰辛的行程,于1275年5月到达中国的上都(今 内蒙古多伦县境内),此后又到达大都(今北京)。他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元朝任职,从此留居中国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奉使云南、江南等地, 游历几遍中国。后因伊利汗国阿鲁浑遣使向元室求婚,他奉命护送公主出嫁,于1291年初从福建泉州离开中国,由海路去波斯。完成使命以后,于1295年回 到故乡威尼斯。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在中国和东方诸国的见闻,由同狱的比萨人鲁思娣谦(Rusticiano)笔录成书。 但早在19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有人指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有不少遗漏,如英国的亨利·玉尔(Henry Yule,1820-1889年)在其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曾指出波罗遗漏了诸如万里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汉字等足以反映中 国特色的事物。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在其《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一文中,再次提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没有提到中国茶叶和汉字以及他自称任官扬州、贡献投石机协助攻陷襄阳等 说法,或无史料支持或被证明错误,认为人们有理由据此对波罗一家长期居住中国的说法产生怀疑。70年代末以后,更多的英美学者发表了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的文章,他们的观点引起不少中国学者的注意和反驳。辩论双方主要有英美方面的海格尔(John Haeger)、克鲁纳斯(Craig Clunas)以及伍德(Frances Wood),而中国方面则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杨志玖教授为代表性人物。对于怀疑论者的怀疑和否定,杨志玖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辩驳。他将怀疑者的怀疑论据 归纳为以下四点: 1、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没有一件关于马可·波罗的可供考证的材料。 2、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未曾提及,如茶叶、汉字、印刷术等。 3、书中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如冒充献炮攻陷襄阳、蒙古王世谱系混乱不清等。 4、从波斯文的《导游手册》中抄来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一个怀疑论据。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最大质疑就是在整个蒙元时期的历史典籍中,至今没有发现有关他的记载,这是耐人寻味 的。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马可·波罗确实在中国旅居过,只不过是他的一些故事和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相符而已。 杨志玖教授早年发现在《永乐大典·站赤》 中有关波斯汗王阿鲁浑派遣三位使臣向中国皇帝请求赐婚的记载和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相符合 ,而马可·波罗本人说他就是为了护送公主而离开中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史籍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游记中马可波罗所记得完全符合。对于这一材料,学术界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和马可·波罗有间接联系的文献。这也就成为了肯定论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成为怀疑论者攻击的挡箭牌。 可是怀疑论者认为可以肯定求婚确有其事,游记所记述的这段故事也是真实的。但是这段史料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因此不能说明他一定参与其事,所以 不能由此引伸出马可·波罗曾经旅居中国。杨志玖教授却认为:“这篇公文(《永乐大典·站赤》)内未提及马可波罗的名字,自然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此文即 系公文,自当仅列负责人的名字,其余从略。由此可想到,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官职不会太高贵” 。向达教授也表明了相近的观点。确实元朝来中国的西欧人多如牛毛,中国的史料不可能都加以记载。即使被记载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有可能佚失的。元代的 文献流失的情况是最严重的,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条史料,作为马克·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证据。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八国联军将《永 乐大典》毁坏的更彻底的话,今天谁还可能发现它呢? 1865年,颇节认为马可·波罗就是1277年4月2日的枢密副使孛罗。这就是的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外学者都受这一论断的影响,将Marco Polo译为孛罗。这些都是文献中颇节的依据所在:1、《元史》卷七 世祖四 至元七年二月丙子 “帝御行宫,观刘炳忠、孛罗、许衡及大常卿徐世隆所起朝仪,大悦,举酒赐之。” 至元十二月申朔 “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动劝农使,副各四员,以御史大夫孛罗兼大司农卿。安童言孛罗以一臣兼领前无此例。有旨:“司农非细事,朕深谕比,其今孛罗 总之。”;2、《元史》卷八 世祖五 至元十二年 夏四月 “以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为御史大夫。”;3、《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四年二月丁亥 “以大司农、御史大史、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慰使,领侍仪司事。” 这一论断的最初提出时确实让人为之鼓舞,可是很快它就被证明为伪证。但从时间上推断,三个文献记载的时间分别是1270年、1275年、1277年,而那 时的马可·波罗正在往中国的路上或者是初来乍到。根本不可能会获得如此的重任。另外笔者在翻阅《元史》时也发现了其他的材料::1、《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三年秋七月甲寅 “赐诸王孛罗印”;2、《元史》卷二零五 延佑三年三月 “置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 署官各六员,并兼周王常侍府。” 三月壬申 “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射拘还所奉玺书。禁天下春时田猎。”由此可见,“孛罗”一词在元朝时是很频繁出现的,材料有限,不敢妄加推测,不过依据《元史》 的材料我认为“孛罗”应该是蒙古贵族的一个姓氏。另外关于马克·波罗的争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笔者能力有限,只好等我日后慢慢到来。 马可·波罗(Marco Polo)至少有过7个汉译名,因为能力和条件所限,不可能查找全部原文,现在所列的只是现有资料互相比对的结果。1853年,香港英华学院《西国通商原 委》译为“马歌坡罗”;1874年,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译为“博罗玛格”;1913年,魏显、林纾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译为“马哥博罗 ”;1929年,张星烺翻译的《马哥孛罗游记》译为“马哥孛罗”;1936年,冯承钧翻译的《马可波罗行纪》译为“马可波罗”。另外还有“马可孛罗”以及 现在的“马可·波罗”。其中前六个译名都是按照中国人汉族人名的习惯将姓和名合并,这样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但是这样的译名让读者难以了解“马可波罗 ”那个是姓那个是名。所以我建议除本人意愿或约定俗成作为例外对待以外,还是采用“马可·波罗”的规范译法。 马可·波罗的游记多被译为《环宇记》或者是《马可波罗游记》,但我用的是冯承钧先生的版本,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出版,故称之为《马可波罗行 纪》。 杨志玖:《再论马可·波罗书的真伪问题——剖析怀疑论者的论据和心态》,《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可·波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四百十八》,站赤:驿站。公文如下:(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 千兀鲁解、阿失必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闻是诸官所赠遣及买得者,乞不给分例口粮。”奉 旨:勿与之! 第十七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之求大汗放还本国 “因是阿鲁浑遣派贵人曰兀剌台(Oulatai)、曰阿卜思哈(Apousca)、曰火者(Coja)三人,携带侍从甚盛,往大汗所,请赐故妃卜鲁汗之族 女为阿鲁浑妃。” 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1941年
